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检测
手和皮肤黏膜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医疗环境中,有效的消毒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手卫生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自身及患者的安全,而皮肤黏膜(如口腔、鼻腔、会阴部等)的消毒效果则对侵入性操作、手术及创面护理的成败至关重要。为确保消毒剂及消毒操作程序的可靠性,必须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这种监测不仅能评估当前使用的消毒方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还能及时发现消毒流程中的漏洞或消毒剂效力下降等问题,为感染控制措施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最终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因此,建立完善的、基于标准的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检测体系是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检测项目
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的核心检测项目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指标上,具体包括:
- 消毒后残留微生物数量: 测定消毒后手部皮肤或特定黏膜部位表面存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总数或特定指示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数量。
- 杀菌率/杀灭对数值: 通过比较消毒前后微生物的数量,计算消毒剂或消毒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常用杀菌率(%)或杀灭对数值(log10 reduction)表示。
- 中和剂鉴定试验: 确认用于中止消毒剂持续作用的中和剂是否有效且对微生物无毒性,这是确保后续微生物培养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
- 消毒剂有效浓度验证: 监测实际使用的消毒剂浓度是否达到其说明书或相关标准要求的最低有效浓度。
- 消毒操作流程符合性评估: 间接通过微生物学结果反映消毒剂涂抹范围、用量、作用时间等关键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执行(尤其对于手消毒)。
- 皮肤黏膜刺激性评估(必要时): 对于黏膜消毒剂或频繁使用的手消毒剂,还需评估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观察是否引起明显的刺激或损伤。
检测仪器
进行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需要依赖一系列专业仪器设备:
- 微生物培养设备:
- 恒温培养箱:用于培养采样后的微生物。
-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提供无菌操作环境,用于样本处理、接种等。
- 菌落计数器(自动或手动):用于准确计数平板上的菌落形成单位(CFU)。
- 采样设备:
- 无菌棉拭子及采样管:用于涂抹法采样(适用于手部平面及部分黏膜)。
- 接触碟/琼脂平板(如RODAC Plate):主要用于手部等平坦表面的直接接触印迹采样。
- 无菌洗脱液及容器:用于“手套法”采样(将手放入含无菌洗脱液的手套或袋中揉搓,洗脱微生物)。
- 专用黏膜采样器(根据部位不同):如咽拭子、鼻拭子等。
- 快速检测仪器:
- ATP生物荧光检测仪:通过检测样本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来快速评估清洁消毒效果(常用于手卫生快速监测,但需注意其反映的是总有机物污染水平,不能区分微生物种类)。
- 其他辅助设备:
- 移液器及无菌吸头:精确加样。
- 涡旋振荡器:混匀样本。
- pH计:配制培养基或必要时检测消毒剂pH。
- 浓度测试试纸或折光仪/滴定设备:用于验证消毒剂有效浓度。
- 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剂作用时间。
检测方法
主要检测方法依据采样对象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手卫生消毒效果监测:
- 涂抹法:
- 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有含中和剂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²)。
- 剪去或折断棉拭子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定量的含中和剂洗脱液试管中。
- 充分振荡洗脱,取洗脱液进行系列稀释,倾注平板法培养计数。
- 接触碟法(RODAC法):
- 使用表面琼脂平皿(通常为TSA或营养琼脂,添加合适中和剂)。
- 消毒后,将琼脂表面直接按压在待测手掌面或指端等部位数秒。
- 盖上皿盖,置于恒温培养箱培养,计数琼脂表面的菌落数。
- 此法操作简单快速,尤其适合平整表面,但对曲面部位采样效果欠佳。
- 手套法:
- 消毒后,将戴无菌手套的手或直接将手伸入装有定量的含中和剂无菌洗脱液的塑料袋或特制容器中。
- 用力反复揉搓或拍打至少30秒至1分钟。
- 取洗脱液进行系列稀释,倾注平板法培养计数。
-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
- 按照仪器说明书,用专用采样拭子涂抹待测手部区域(通常是指尖和拇指区)。
- 将拭子插入检测仪中,读取相对光单位值(RLU)。
- 根据预设阈值判断合格与否(快速,但需建立本底值和合格标准)。
- 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 主要采用涂抹法。
- 根据待测黏膜部位(如口腔黏膜、鼻腔黏膜、会阴部等)选择合适的无菌采样拭子。
- 在消毒前后(或仅消毒后,与标准值比较),用拭子在规定区域内用力涂擦采样。
- 后续处理同手部涂抹法,进行洗脱、培养、计数。
- 对于黏膜消毒剂,还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验室杀菌试验(悬液定量法、载体定量法等)以评价其杀菌效能,并可能需要进行动物实验评价其刺激性。
所有方法均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在采样前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标准
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需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主要依据包括:
-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这是国内医院消毒工作的基础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了:
- 各类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皮肤黏膜的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限值(如卫生手消毒后:≤10 CFU/cm²;外科手消毒后:≤5 CFU/cm²)。
-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的具体要求。
- 对消毒剂、消毒器械和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原则。
- WS/T 313-201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
- 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设施、方法。
-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指征和具体操作流程。
- 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时间、采样方法、检测方法、结果计算方法)及合格标准。
-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提供了更详细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程序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