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管(管棚)数量及间距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15 05:59:07 更新时间:2025-07-14 05:59:07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15 05:59:07 更新时间:2025-07-14 05:59:07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在各类隧道、地下工程以及边坡支护等施工中,小导管(或称管棚)注浆超前支护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辅助工法。它通过在开挖轮廓线外预埋一定长度和密度的钢管(小导管)并注入浆液,在开挖面前方形成拱形加固圈,达到加固围岩、控制沉降、防止坍塌、保障开挖面稳定的目的。小导管的数量是否足够、间距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这个加固圈的整体性、强度及其支护效果的有效性。数量过多会增加成本、延长工期;数量过少或间距过大则可能导致加固圈薄弱,无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对小导管的数量及间距进行精确、规范的检测验收,是保障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的环节。
小导管(管棚)数量及间距检测的核心项目非常明确:
1. 数量检测:准确统计出在某一设计区段(如一个循环、一个断面、一定长度范围内)实际施作的小导管总数。这包括整体数量复核和单位长度内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间距检测: * 环向间距:测量同一开挖断面(环)内,相邻两根小导管中心线在隧道横断面(拱部、边墙)上的投影距离。通常要求环向间距均匀。 * 纵向间距:测量相邻两排(环)小导管之间,沿隧道轴线方向的中心线距离。纵向间距需满足设计步距要求。 * 外插角(有时关联):虽然主要涉及角度和方向,但其大小会影响导管末端在纵向上的分布,间接影响纵向间距的最终效果。
进行小导管数量及间距检测,主要依靠以下常用工具和设备:
1. 卷尺(钢卷尺、皮尺):最基础、最常用的工具,用于直接测量相邻导管间的直线距离(环向、纵向)。操作简单,但受测量位置、空间限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2.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技术快速、非接触地测量两点间距离。在空间开阔、视线良好的位置测量间距非常高效准确。尤其适用于测量较远点或不易到达位置的导管间距。
3. 全站仪:高精度测量仪器。通过测量导管尾部(通常比较规则、易于瞄准)或预先设置的标记点的三维坐标,可以精确计算出任意两根导管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环向、纵向、空间斜距),并能进行整体数量统计和分布分析。这是最精确、最全面的测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重要工程或需要详细空间数据分析的情况。
4. 定位标记物:在导管尾部或靠近孔口位置粘贴清晰、不易脱落的编号或标记,便于识别和计数,防止重复或遗漏。
5. 计数设备:如计数器、施工记录表格等,用于准确记录已施作导管的数量。
6. 记录本、照相机/摄像机:用于现场记录测量数据、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存档和备查依据。
小导管数量及间距检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准备工作: * 熟悉设计图纸:明确设计要求的数量、环向/纵向间距范围、布置范围(环数、长度)、设计外插角。 * 检查导管外观:确认导管已按设计要求施作完成,孔口位置清晰可辨(必要时清理孔口浮渣)。 * 标识与编号:对导管(通常在尾部)进行清晰编号或标记,确保唯一性。
2. 数量检测: * 直接清点法:在标记完成后,直接目视清点并记录整个检测范围内的导管总数。通常需两人配合,一人清点一人记录,必要时重复确认。
3. 间距检测: * 卷尺/皮尺直接测量法: * 环向间距:在隧道横断面上,直接用卷尺测量相邻两根导管尾部中心点(或明显固定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弦长)。通常需测量拱顶、拱腰、边墙等关键位置的多组相邻导管间距。 * 纵向间距:沿隧道轴线方向,测量相邻两排(环)导管中,对应位置(如同在拱顶或左侧拱腰)的导管尾部中心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 激光测距仪测量法:将仪器对准待测的两根导管的尾部标记点,直接读取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此法效率高,特别适合测量较远点间距。 * 全站仪坐标测量法: * 在待测区域设置测站(全站仪架设点),完成设站定向(后视已知点)。 * 使用全站仪棱镜或免棱镜模式,逐一精确测量每根小导管尾部预设标记点的三维坐标(X, Y, Z)。 * 将所有坐标数据导入CAD软件或专业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 在软件中可自动或手动计算相邻导管点间的空间距离(即环向、纵向间距),并可生成导管分布图,直观显示间距均匀性。 * 网格法/样板法(辅助):对于间距要求特别严格或形状规则的布置,可制作符合设计间距的网格或样板,在现场进行比对检查。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 详细记录所有测量值(导管编号、测量位置、间距值)。 * 计算实测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并与设计要求值进行对比。 * 分析实测间距的均匀性(标准差)。 * 统计实测总数与设计总数。
小导管(管棚)数量及间距的检测验收,主要依据以下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中的相关条款:
1. 国家标准: *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GB/T 50299(现更新为GB 50299):对超前支护(包括小导管)的孔位、间距、数量等有明确规定。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虽然主要针对锚杆,但对类似超前支护构件(如注浆导管)的布置参数要求有参考价值。
2. 行业标准: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隧道章节中对超前小导管/管棚的间距(环向、纵向)、数量、长度、外插角等有详细的质量检验要求。这是公路隧道领域最重要、最直接的参考规范。通常允许的间距偏差为设计值的±5cm左右。 *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7:对铁路隧道中的超前支护(小导管、管棚)的布置参数(间距、数量)有具体的允许偏差规定。 * 《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DL/T 5181:对水利工程中的类似支护形式也有相关要求。
合格标准的一般要求:
* 数量:实测总数不得少于设计要求的最小数量。通常要求符合设计要求。
* 环向间距:实测最大、最小间距应在设计要求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如 ±50mm),且平均值接近设计值。分布应基本均匀,无明显过大或过小的间距。
* 纵向间距:实测排距应在设计要求的允许偏差范围内(如 ±50mm或±100mm)。
* 具体允许偏差值需严格依据所执行项目的设计文件和采用的验收标准(如上述JTG/T 3660、TB 10417等)中的明确规定。
小导管(管棚)的数量及间距检测,绝非简单的计数和量距工作,而是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支护施工质量的关键控制点。通过科学选用卷尺、激光测距仪或全站仪等工具,严格执行清点、测量、记录、分析的标准化流程,并将实测结果与《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等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严格比对,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估支护体系的施工质量。这项检测工作的严谨执行,直接关系到超前支护能否有效形成承载拱、控制围岩变形,是预防塌方、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和结构长期稳定性的坚实基础。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