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失重检测
烧失重(Loss on Ignition, LOI)检测是材料科学、地质学、陶瓷工业、水泥生产、环境监测以及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分析项目。它主要用于测定样品在高温灼烧后所失去的质量百分比,这部分损失的质量通常代表了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如吸附水、结晶水、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机质燃烧、硫化物氧化以及亚铁氧化等成分。通过精确测定烧失重,可以评估材料的纯度、组成变化、热稳定性、煅烧程度或分解特性,为产品质量控制、生产工艺优化及材料性能研究提供关键数据。该检测因其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且信息量大,在众多工业和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检测项目
烧失重检测的核心项目就是测定样品在规定的高温条件下灼烧后损失的质量占原始样品质量的百分比(% LOI)。具体反映的物质成分依据样品的类型而异:
- 对于矿物、矿石、土壤、沉积物:主要反映吸附水、结晶水、有机质、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分解产生的CO₂)以及部分硫化物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
- 对于水泥、石灰、石膏等建材:主要反映未分解的碳酸钙、碳酸镁以及附着水和结晶水的含量,是评价生料煅烧质量的重要指标。
- 对于陶瓷、耐火材料、玻璃原料:反映原料中挥发分(如粘土中的结晶水、有机质)、灼减助熔剂的含量以及预烧程度。
- 对于煤炭、焦炭:通常指在特定条件下(如900°C)挥发分逸出后的质量损失(但标准灰分测定中的烧失重概念略有不同)。
- 对于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填料分析):可反映其中无机填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或有机高分子组分的含量。
检测仪器
进行烧失重检测主要依赖以下关键仪器设备:
- 高温马弗炉(箱式电阻炉):这是核心设备,要求能精确控制温度(通常最高温度需达到1000°C或更高,常用温度范围为950°C - 1100°C),炉膛内温度均匀性好,并具备程序升温功能。炉膛通常采用硅碳棒或硅钼棒加热元件。
-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要求精度高(通常至少为万分之一克,即0.0001g),用于精确称量灼烧前后的样品和坩埚质量。
- 耐高温坩埚:用于盛放样品进行灼烧。根据样品性质及灼烧温度选用不同材质:
- 铂金坩埚:惰性高,耐腐蚀,适用于绝大多数样品(尤其含氟、强碱等),但成本高昂。
- 陶瓷坩埚(如刚玉坩埚、瓷坩埚):经济常用,适用于大多数中高温(< 1200°C)无强腐蚀性样品的灼烧。
- 石英坩埚:适用于高温灼烧,但碱性物质和氟化物会腐蚀石英。
- 干燥器:内置有效干燥剂(如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用于冷却灼烧后的坩埚和样品至室温,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 坩埚钳:用于安全夹取高温或冷却中的坩埚。
- 烘箱:用于在较低温度(如105°C或110°C)下预先烘干样品以去除吸附水(作为前处理步骤,或在特定标准要求下使用)。
检测方法
烧失重检测的标准操作流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具体细节可能因标准而异):
- 样品制备:将样品充分研磨至规定细度(通常要求全部通过一定目数的筛网,如100目或200目),混合均匀。对于湿样或含高吸附水的样品,可能需先在一定温度(如105°C)下烘干至恒重,记录干重。
- 坩埚预处理(恒重):
- 将洁净的坩埚放入已升至规定温度(通常为检测温度,如950°C或1050°C)的马弗炉中。
- 灼烧足够时间(通常30分钟至1小时)。
- 取出坩埚,稍冷却后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通常需30分钟以上)。
- 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重(记为m₁)。
- 重复上述灼烧-冷却-称重过程,直至连续两次称重之差不超过规定值(如0.0002g或0.0005g),即达到恒重。记录最终恒重值(m₁)。
- 样品称量与灼烧:
- 将适量制备好的样品(通常1-2g)放入已恒重的坩埚中,精确称量坩埚加样品的总质量(记为m₂)。样品质量 = m₂ - m₁。
- 将装有样品的坩埚放入室温或低温(<200°C)的马弗炉中。
- 按照标准规定的升温程序(通常是缓慢升温,防止样品飞溅或剧烈反应)将炉温升至目标温度(T,如950°C ± 25°C, 1050°C等)。
- 在此温度下保持规定的时间(t,通常为1小时或2小时),确保挥发性物质充分逸出分解。
- 冷却与称量:
- 灼烧结束后,将坩埚从马弗炉中取出(小心高温!)。
- 稍冷(如放置在耐热板上约1-2分钟,避免急冷导致坩埚破裂),然后立即移入干燥器中。
- 盖上干燥器盖,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通常至少30-45分钟)。
- 取出坩埚,迅速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量坩埚加灼烧后残渣的总质量(记为m₃)。
- 结果计算:
烧失重(LOI)按下式计算:
LOI (%) = [(m₂ - m₃) / (m₂ - m₁)] × 100%
式中:
m₁ — 恒重坩埚的质量 (g)
m₂ — 灼烧前坩埚加样品的质量 (g)
m₃ — 灼烧后坩埚加残渣的质量 (g)
检测标准
烧失重检测需遵循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常见的标准包括:
- GB/T 176-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中国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水泥及原材料中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的测定方法(通常在950°C - 1000°C灼烧)。
- GB/T 14506.3-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二氧化硅量测定》等系列标准:其中也包含烧失量的测定方法(通常在1000°C - 1100°C)。
- ISO 29581-2:2010《水泥 试验方法 水硬性水泥的化学分析 第2部分:仪器分析方法》:国际标准,包含烧失量测定(在975°C ± 25°C)。
- ASTM C114 -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Hydraulic Cement: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其中包含烧失量(LOI)的测定方法(通常在750°C或950°C,具体取决于水泥类型)。
- ISO 10693:1995《土壤质量 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容量法》:常通过测定烧失重(在550°C去除有机质后,再在1000°C灼烧分解碳酸盐)来间接测定碳酸盐含量。
-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