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17 21:04:06 更新时间:2025-07-16 21:04:0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17 21:04:06 更新时间:2025-07-16 21:04:0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核心指标。它们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空气污染问题日益重视,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PM10和PM2.5检测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涵盖明确的检测项目、精密的检测仪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以及严格统一的检测标准,为环境管理、污染源解析、健康风险评估及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针对PM10和PM2.5的检测,核心项目主要包括:
质量浓度检测: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指标,直接反映空气中PM10或PM2.5的污染水平,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μg/m³)。
化学组分分析: 深入分析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如:水溶性离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碳质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重金属(铅、镉、砷、汞等)以及多环芳烃(PAHs)等。这有助于识别污染来源。
粒径分布分析: 研究颗粒物在不同粒径区间内的数量或质量分布特征,对于理解其形成、转化和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形貌与单颗粒分析: 利用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观察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混合状态。
PM10和PM2.5的检测依赖于一系列专业仪器:
1. 自动监测仪器(用于连续在线监测):
* β射线吸收法监测仪: 应用最广泛。通过β射线穿过颗粒物滤膜后的衰减程度来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需配置PM10或PM2.5切割器。
* 微量振荡天平法监测仪: 精度高。颗粒物沉积在振荡的滤膜上导致其频率改变,通过频率变化计算质量浓度。通常配备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以补偿挥发性组分损失。
* 光散射法监测仪: 利用激光光源照射颗粒物产生散射光信号,通过信号强度估算颗粒物浓度(多为数浓度或质量浓度估算值)。常用于便携式或低成本监测仪,但其测量结果易受颗粒物成分、湿度等影响,需谨慎校正。
2. 手工监测仪器(用于标准方法采样与分析):
* 大流量采样器: 配备PM10或PM2.5切割头(撞击式或旋风式),以恒定流量(通常为1.13 m³/min)长时间(如24小时)采集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到滤膜上。
* 中流量/小流量采样器: 原理类似,流量较低(如100 L/min或更低),适用于不同场景。
* 滤膜(石英膜、特氟龙膜等): 用于捕集颗粒物的介质。
* 精密天平: 用于称量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计算质量浓度(需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
* 化学分析仪器: 如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溶性离子)、热/光碳分析仪(分析OC/EC)、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重金属)等,用于后续组分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国内外制定了标准化的检测方法:
1. 自动监测方法:
* β射线吸收法: 依据标准如HJ 618-2011(中国)等。
* 微量振荡天平法: 依据标准如HJ 653-2021(中国)、US EPA EQPM-0798-122(美国)等。
2.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
* 标准重量法: 这是国内外公认的基准方法。通过采样器(大流量、中流量或小流量)按照标准规范采集24小时或特定时段的PM10或PM2.5样品,采样前后在恒温恒湿天平室中精确称量滤膜质量,计算质量浓度。依据标准如:
- 中国:HJ 618-2011 (PM10, PM2.5)
- 美国:EPA RFPS-1298-128 (PM10), EPA RFPS-1298-127 (PM2.5 - FRM)
- 欧盟:EN 12341:2014 (PM10, PM2.5)
* 化学组分分析方法: 均有相应的标准方法指导,如HJ 799-2016 (水溶性离子), HJ 647-2013 (铅等重金属), HJ 956-2018 (碳组分) 等。
检测活动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主要包括:
1. 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了PM10和PM2.5在不同平均时间尺度(日均、年均)下的浓度限值,是评价空气质量的直接依据。例如:
*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二级标准:PM2.5年均≤35μg/m³,24小时平均≤75μg/m³;PM10年均≤70μg/m³,24小时平均≤150μg/m³。
*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版):PM2.5年均指导值≤5μg/m³,24小时平均≤15μg/m³;PM10年均≤15μg/m³,24小时平均≤45μg/m³。
2. 方法标准: 详细规定了采样、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的具体程序和技术要求(如前文提到的HJ 618, HJ 653, EN 12341, EPA FRM等)。
3. 技术规范: 对监测点位布设、仪器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数据审核与传输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如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
4. 校准标准: 确保监测仪器量值准确传递的标准物质、标准方法和校准规程。
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细颗粒物(PM2.5)的检测是一个涉及多项目、多仪器、多方法和多标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自动监测(β射线法、振荡天平法)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数据,而基于重量法的手工监测则作为基准方法,用于校准自动监测仪器和获取组分信息。严格遵循国家及国际标准(如GB 3095, WHO AQG, HJ系列, EN系列, EPA FRM等)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根本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如激光雷达)、高分辨率质谱等在颗粒物探测和源解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检测体系将朝着更高精度、更多组分、更快响应和更大覆盖范围的方向发展。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