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它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尤其是海鲜相关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该菌主要通过食用被其污染且未充分加热的海鲜或接触污染海水传播。感染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败血症。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疾病预防控制、水产品进出口检验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建立准确、高效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保障公众健康,也是确保水产品质量、维护国际贸易信誉的关键环节。
检测项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核心项目通常包括:
- 定性检测: 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副溶血性弧菌。
- 定量检测: 测定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通常以CFU/g 或 CFU/mL 表示),这对于评估污染程度和食品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 致病性鉴定: 检测其是否携带致病因子,特别是tdh(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或trh(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这些基因与其致病力直接相关。
- 血清学分型: (在特定需求下进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有助于流行病学追踪。
检测仪器
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通常需要以下关键仪器设备:
- 微生物实验室基础设备: 无菌操作台(生物安全柜)、恒温培养箱(通常需要设定多种温度如37°C, 42°C)、高压蒸汽灭菌器、冰箱/超低温冰箱、恒温水浴锅、天平、pH计、均质器/拍打式均质袋。
- 分离与培养设备: 微生物培养皿、试管、接种环/针、涂布棒。
- 生化鉴定系统: 传统手工生化鉴定管(如氧化酶试剂、各种糖发酵管、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ONPG试验试剂等)或自动化/半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如VITEK 2 Compact, BD Phoenix, MicroScan等)。
- 分子生物学设备: PCR仪(普通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电泳仪及凝胶成像系统(用于PCR产物分析)、核酸提取仪或离心机(用于DNA提取)、超净工作台(用于PCR操作)。
- 光学设备: 显微镜(用于观察菌体形态和动力)。
- 菌落计数设备: 菌落计数器(手动或自动)或螺旋接种仪(用于定量检测)。
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经典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 经典培养法(国标主流方法):
- 前增菌: 将样品接种于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APW)中,36±1°C培养8-18小时。
- 选择性增菌: 取APW培养物转种至氯化钠多粘菌素肉汤(SPB)或其它适宜增菌液,36±1°C培养18-24小时。
- 分离培养: 用接种环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平板(最常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也可使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36±1°C培养18-24小时。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上典型菌落为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蓝绿色(不发酵蔗糖)。
- 纯化与初步鉴定: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3%氯化钠三糖铁(TSI)斜面接种(特征:斜面红色/底层黄色、不产气、不产H₂S)和嗜盐性试验(在0%、6%、8%、10% NaCl胨水中生长情况,最适生长盐度为3%)。
- 生化确认: 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如氧化酶阳性、吲哚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不定、多种糖醇类发酵试验等)。
- 神奈川试验(可选): 在高盐血琼脂(如Wagatsuma琼脂)上观察β溶血现象,传统上认为阳性(神奈川现象阳性)菌株具有致病性,但分子检测致病基因更准确。
- 计数(定量): 采用MPN法(适用于菌量较少的样品)或平板计数法(适用于菌量较多的样品)。
- 免疫学方法:
-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磁珠分离(IMS)等,利用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菌,但应用不如培养法和分子法广泛。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种特异性基因(如toxR, tlh)进行检测确认。同时可检测tdh和trh基因以判断致病性。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的优势,常作为培养阳性分离株的快速确认或直接用于样品/增菌液的检测。
- 等温扩增技术: 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操作更简便,对设备要求低,适合现场快速筛查。
方法选择: 培养法是基础,结果可靠,是法定标准方法的核心,但耗时较长(通常需4-7天)。分子法快速(可在1-2天内完成),灵敏度高,是确认和致病性鉴定的有力工具。实际检测中常结合使用(如培养法分离,分子法快速确认和毒力检测)。
检测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需遵循国家或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主要标准包括:
- 中国国家标准 (GB):
-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这是中国目前强制执行的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标准。详细规定了样品的制备、增菌培养、分离、生化鉴定、神奈川试验、报告等步骤和要求。
-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
- 如SN/T 1870-2016 《出口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等标准中通常包含副溶血性弧菌及毒力基因的PCR检测方法。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ISO 21872-1:2017 《Microbiology of the food chain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ibrio* spp. — Part 1: Detection of potentially entero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ibrio cholerae* and *Vibrio vulnificus*》: 该标准提供了检测食品、饲料及环境样本中潜在肠道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以及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的基准方法(通常为培养法)。
- ISO/TS 21872-2:2007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otentially enteropathogenic *Vibrio* spp. — Part 2: Detection of species other tha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Vibrio cholerae*》: 涉及其他弧菌,但方法学有参考价值。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