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层最大厚度检测
胶质层最大厚度(通常记为Y值)是评价烟煤结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在炼焦配煤和焦炭质量预测中具有关键作用。它反映了煤在干馏过程中形成胶质状态时的最大膨胀程度,直接关系到焦炭的机械强度、气孔结构和反应性。准确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对于指导炼焦生产、优化配煤方案、保证焦炭质量以及进行煤资源分类评价至关重要。该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煤炭、焦化、钢铁等行业的质量控制、工艺优化和贸易结算。
检测项目
胶质层最大厚度检测的核心项目就是测定煤样在特定条件下干馏时形成的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值,单位为毫米 - mm)。有时,在检测过程中也会同步记录或关注以下相关参数:
- 最终收缩度(X值): 焦饼最终收缩的距离(mm)。
- 体积曲线类型: 表征焦饼形成过程中的膨胀或收缩特征(如平滑下降型、波型、微波型、之字型等)。
- 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曲线。
检测仪器
胶质层最大厚度检测主要使用专用仪器:胶质层指数测定仪(或称胶质层测定仪)。该套设备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部件:
- 加热炉: 通常采用双炉结构(两个独立的加热炉体),能按标准程序精确控制升温速率。炉内温度分布均匀性要求高。
- 煤杯: 耐高温、抗氧化(常用镍铬钢)制成的圆柱形杯体,用于盛放煤样。煤杯底部有带中心孔的耐火材质(如石棉)垫。
- 探针系统: 包括带有毫米刻度的探针、探针支架和记录装置(机械记录笔或电子位移传感器)。探针用于定期穿透煤样表面测量胶质体上下层面的位置。
- 压力盘与压力系统: 放置在煤样顶部的压力盘(通常重5kg),通过杠杆施加恒定的压力(约0.1 MPa)。
- 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 配备热电偶和温控仪,精确测量和程序控制炉温。
- 计时装置: 用于记录时间和测量间隔。
检测方法
胶质层最大厚度的检测方法基于国家标准GB/T 479《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
- 样品制备: 将空气干燥煤样破碎至通过1.5mm圆孔筛,混合均匀。
- 装样: 将约100g煤样装入煤杯中,通过专用漏斗和捣具按规定方法(如自由落体)分层装填至规定高度,刮平。在煤样顶部放置石棉圆垫和压力盘。
- 安装仪器: 将装好的煤杯放入已达预热温度(约250°C)的加热炉膛内。连接压力杠杆,调整平衡,使压力盘承受规定压力(通常由5kg重砣通过杠杆产生)。安装好探针,使其针尖刚好接触压力盘。
- 升温与测量:
- 以标准速率(例如250°C~350°C区间为3°C/min,350°C~600°C区间为5°C/min)升温。
- 从250°C开始,在特定温度间隔(如每10°C升温区间)或时间间隔(如每10分钟),用探针穿透煤样表面,测量胶质体上层面(接触压力盘底面)和下层面(接触到固态半焦层顶面)的位置。
- 记录每次测量的上下层面读数。
- 绘制曲线与确定Y值:
- 根据测量结果,以温度为横坐标,层面位置为纵坐标,分别绘制胶质体上层面曲线和下层面曲线。
- 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对应温度下的胶质层厚度。
- 整个加热过程中,两条曲线间垂直距离的最大值即为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精确到0.5mm)。
- 确定X值: 试验结束后,测量压力盘最终位置与起始位置的距离,即为最终收缩度(X值)。
检测标准
胶质层最大厚度检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最核心的是:
- GB/T 479-2016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这是国内唯一的标准方法,详细规定了检测的仪器设备、样品制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和报告格式等所有技术要求。该标准于2017年7月1日实施,取代了之前的GB/T 479-2000。
此标准与国际上类似方法(如前苏联的ГОСТ标准等)在原理上相近,但在具体操作细节和仪器规格上可能存在差异。在对外贸易或国际合作中,需注意对方要求的具体标准版本。
重要性与注意事项
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是划分炼焦煤牌号(如肥煤、焦煤)的关键参数之一,也是预测焦炭强度(如M40, M10)的重要依据。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控制以下要点以保证结果准确性:
- 升温速率: 必须严格按标准规定的速率升温。
- 装样密实度: 装样方法直接影响煤样在杯内的堆积密度,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 压力恒定: 压力盘施加的压力必须保持恒定。
- 测量时机与精度: 在规定点准确、及时、垂直地测量层面位置,读数精确。
- 仪器校准: 定期对温度控制系统、位移测量系统(探针刻度)进行校准。
- 样品的代表性与氧化: 煤样需具有代表性,并注意防止氧化,氧化会使Y值降低。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