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设备、通信设备与电信设备检测概述
信息技术设备(ITE)、通信设备及电信设备作为现代数字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其安全性、电磁兼容性(EMC)、电气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稳定性与用户安全。因此,对其进行全面、规范的检测认证,是确保设备合规上市、降低运行风险的核心环节。检测内容涵盖电气安全、电磁干扰与抗扰度、环境可靠性、功能性能验证等关键维度,需严格遵循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体系,通过专业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和标准化流程完成。
核心检测项目
针对三类设备的特性,检测项目主要包括:
- 电气安全测试:耐压强度、接地连续性、绝缘电阻、漏电流、机械结构安全性(如防触电、防火)等。
-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 发射测试:传导骚扰(CE)、辐射骚扰(RE)、谐波电流、电压波动等;
- 抗扰度测试:静电放电(ESD)、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CS)、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浪涌(Surge)等。
- 环境与可靠性测试:高低温循环、湿热试验、振动冲击、盐雾腐蚀等。
- 电信入网专项测试(如适用):协议一致性、信号质量、互操作性、网络安全等。
- 能效与环保测试:能源消耗、RoHS有害物质限值、REACH化学品合规等。
关键检测仪器
检测过程依赖高精度仪器,主要包括:
- 安全综合测试仪:用于耐压、接地、绝缘等安全项目(如Chroma 19032)。
- EMC测试系统:
- 接收机/频谱分析仪(如Keysight N9020B);
- LISN(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 天线与电波暗室(辐射测试);
- ESD模拟器、EFT群脉冲发生器、雷击浪涌发生器等抗扰度设备。
- 环境试验箱:恒温恒湿箱、温度冲击箱、振动台(如Espec系列)。
- 网络分析仪/协议分析仪:用于通信性能与协议测试(如R&S CMW500)。
- 能效分析仪:功率计(如Yokogawa WT5000)。
标准检测方法
检测需依据标准化流程:
- 预处理:设备在标准环境(如23±5°C)下稳定运行。
- 安全测试:按标准电路连接,逐步施加测试电压/电流并记录参数。
- EMC测试:
- 发射测试:在暗室或屏蔽室中,通过天线或LISN捕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噪声;
- 抗扰度测试:对设备端口或壳体施加指定干扰信号,监测其功能是否异常。
- 环境试验:将设备置于模拟极端环境(高温85°C、低温-40°C、湿度95%)中持续运行并观察性能。
- 性能验证:通过软件协议栈测试或信号分析仪检验通信质量与协议符合性。
- 数据记录与判定:实时记录数据,对比限值要求出具判定结果。
主要检测标准体系
检测依据严格遵循以下标准:
- 安全基础标准:
- IEC/EN 62368-1:音视频、信息与通信技术设备安全要求(取代60950-1与60065);
- GB 4943.1(中国国家标准)。
- EMC核心标准:
- IEC/EN 55032:多媒体设备电磁兼容发射要求;
- IEC/EN 55035:多媒体设备抗扰度要求;
- IEC/EN 61000-4系列:抗扰度测试方法标准。
- 电信入网标准:
- YD/T系列(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如YD/T 1591对移动通信终端的要求);
- 3GPP TS系列(国际移动通信协议规范)。
- 环境试验标准:IEC 60068-2系列(如低温试验:IEC 60068-2-1)。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