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声音检测:保障演出音质的关键环节
舞台声音系统是现代演出效果的核心支柱,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演员表演的感染力、观众的情感投入以及整体艺术呈现。一个优质的扩声系统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声压级覆盖全场,更要保证语音清晰可辨、音乐层次丰富、音色自然真实,同时规避令人不适的啸叫、失真或背景噪声。为了确保每一场演出的声音都能达到专业水准,舞台声音检测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贯穿于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日常维护乃至演出前检查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客观的测量与评估,精准定位问题,优化系统性能,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为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舞台声音检测的核心项目
舞台声音检测涵盖多个维度,主要项目包括:
- 扩声特性测量: 包括最大声压级、传输频率特性(幅频响应)、传声增益(系统稳定性,抗啸叫能力)、声场不均匀度(不同位置声音响度、音色的差异)。
- 背景噪声测量: 检测演出环境在无节目信号时的本底噪声水平(如空调噪声、环境噪声),确保其不影响演出的动态范围和清晰度。
- 语言清晰度评价: 常用辅音清晰度损失率(%ALcons)或快速语言传输指数(RASTI/STIPA)来客观量化语音能被听众理解的程度。
- 混响时间测量: 评估厅堂或舞台空间的声学特性,过长的混响会降低语音清晰度,过短则可能使声音显得干涩。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混响时间(T60)。
- 总谐波失真测量: 检测扩声系统在特定输出电平下产生的谐波失真程度,过高的失真会严重影响音质。
- 系统兼容性测试: 检查无线话筒、监听系统、音视频同步等子系统与主扩声系统的协同工作情况。
舞台声音检测的关键仪器
精确的测量离不开专业的仪器设备:
- 声级计(Sound Level Meter, SLM): 最基本和核心的仪器,用于测量声压级(SPL)。专业级声级计应满足IEC 61672 Class 1标准,具备A/C/Z计权、快/慢时间计权、频谱分析功能(1/1或1/3倍频程)。常与校准器配合使用。
- 声学分析仪/音频分析仪: 多功能综合仪器,通常集成了声级计、频谱分析仪、实时分析仪(RTA)、FFT分析、混响时间测量、STIPA/RASTI测量、失真度测量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效检测的利器。
- 噪声发生器(粉红噪声/白噪声发生器): 提供标准测试信号源,用于激励扩声系统进行频率响应、声场均匀度、传声增益等测量。
- 测试话筒: 高精度、平坦频率响应的测量话筒,用于拾取声场中的测试信号。通常是无指向性或自由场型。
- 功率放大器: 有时用于驱动噪声发生器信号。
- 仿真嘴(人工嘴): 用于语言清晰度测量(如STIPA),模拟人嘴发出标准测试信号。
- 频谱分析仪/实时分析仪(RTA): 独立或集成在分析仪中,用于观测和分析声音信号的频谱分布。
舞台声音检测的主要方法
检测方法结合了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
- 客观测量法:
- 声压级测量: 使用声级计在观众区典型位置(网格状分布)测量系统播放粉红噪声(或特定节目信号)时的最大声压级和稳态声压级,计算声场不均匀度。
- 传输频率特性测量: 系统播放粉红噪声(或扫频信号),用测量话筒在观众区拾取信号,通过分析仪绘制系统从输入端(调音台)到声场的幅频响应曲线。
- 传声增益测量: 将测试话筒(模拟演员位置)和测量话筒(观众位置)同时接入分析仪。在测试话筒位置播放粉红噪声,关闭扩声系统测量直达声声压级,再打开扩声系统测量同一点的声压级,两者的差值即为传声增益(负值)。通常测量多个点取平均,或寻找最差点。
- 混响时间(T60)测量: 使用声学分析仪,在厅堂内播放截止的粉红噪声(或气球爆裂、发令枪等脉冲声),记录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或从-5dB到-35dB衰减时间乘以2)。需测量多个位置和多个频率。
- STIPA/RASTI测量: 使用专用STIPA测试仪或具备此功能的声学分析仪,配合仿真嘴在舞台上发声,在观众区用测量话筒拾取信号,仪器自动计算并显示STIPA值。
- 总谐波失真测量: 系统播放特定频率(如1kHz)的正弦波信号,测量其输出声压级。分析仪会测量出该信号在基频上产生的谐波成分的总和,计算相对于基波的百分比。
- 主观评价法: 组织有经验的听音小组(音响师、导演、音乐家等)在典型观众位置,聆听不同类型的节目素材(语言、音乐),对响度、清晰度、音色自然度、平衡感、空间感、动态范围、背景噪声、失真等进行主观评分或描述记录。
舞台声音检测遵循的主要标准
国内外有多个标准为舞台声音检测提供规范:
- 国际标准:
- IEC 60268-16: 电声系统设备 - 第16部分:语言传输指数的客观评级方法(规定了STIPA测量方法)。
- IEC 61260: 电声学 -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带通滤波器。
- IEC 61672: 电声学 - 声级计(规定了声级计的性能要求)。
- ISO 3382-1: 房间声学参数的测量 - 第1部分:演出空间(详细规定了包括混响时间在内的厅堂声学参数测量方法)。
- 国家标准(中国):
- GB/T 4959-2011《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这是国内最核心和权威的标准,详细规定了各类厅堂(包括剧场、礼堂等演出场所)扩声特性的测量项目、方法、条件、仪器要求和数据处理方法。
- 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规定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演出场所的背景噪声需满足相应要求。
- GB/T 14476-1993《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注:虽较老且RASTI使用减少,但仍具参考价值,实践中更多用STIPA)。
- WH/T 18-2003《演出场所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 文化行业标准,规定了音乐扩声系统、语言扩声系统等在不同等级演出场所(一级、二级)所需达到的性能指标要求。
- JGJ 57-2016《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行业标准,其中也包含对剧场音质(如混响时间、背景噪声)的要求。
遵循这些标准进行检测,不仅能确保测量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更能为舞台声音系统的设计、验收、调试和维护提供权威依据。通过系统、严谨的舞台声音检测,才能最终实现“音效服务于艺术”的目标,让每一场演出的声音都精准无误地传递到每一位观众的耳中与心中。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