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类检测概述
蚊类不仅是令人困扰的卫生害虫,更是多种致命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有效控制蚊类种群密度和阻断疾病传播链,依赖于科学、精准的蚊类检测工作。蚊类检测是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核心环节,旨在掌握目标区域蚊类的种群构成、分布范围、密度动态、季节消长规律以及抗药性水平等重要信息。这些基础数据对于评估疾病传播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以及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因此,系统、规范、持续地开展蚊类检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的基石。
主要检测项目
蚊类检测通常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项目展开:
- 密度监测: 量化评估特定区域或生境中成蚊或幼虫(孑孓)的数量水平,常用指数如成蚊密度(只/人工小时或只/灯诱小时)、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等。
- 种群鉴定: 准确识别捕获蚊种的种类,了解当地的优势种、常见种及其构成比例。这对于判断媒介效能和制定针对性措施极为关键。
- 孳生习性调查: 系统调查并记录不同类型水体(容器积水、地面积水、下水道、沟渠、稻田等)中蚊幼虫的孳生情况,确定主要孳生场所。
- 季节消长监测: 长期、定时监测蚊类密度和种群动态,掌握其随季节、气候(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变化的规律。
- 成蚊活动规律监测: 了解成蚊的昼夜活动节律、吸血习性、栖息场所偏好等行为学特征。
- 抗药性检测: 评估当地主要蚊种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或抗性水平,指导科学用药。
- 病原体携带检测: (通常在特定疾病监测点或疫区开展)检测蚊体内是否携带特定病毒(如登革病毒、乙脑病毒)、寄生虫(如疟原虫)等病原体。
常用检测仪器与工具
蚊类检测需借助一系列专业工具和设备:
- 成蚊采集工具:
- 吸蚊管/电动吸蚊器: 用于人工小时法捕捉栖息或攻击人类的成蚊。
- 诱蚊灯(光诱捕器): 利用蚊虫趋光性诱捕,如CDC紫外光诱蚊灯、CO2诱蚊灯(可添加引诱剂)。
- 人诱停落法/帐诱法工具: 如双层蚊帐、手持电动吸蚊器等。
- 栖息场所捕捉工具: 如吸蚊器、便携式吸虫器,用于吸捕栖息在草丛、洞穴、屋内的成蚊。
- 幼虫采集工具:
- 长柄勺/水勺: 用于采集各类积水中的幼虫。
- 滴管/吸管: 用于采集小容器积水或水样中的低龄幼虫。
- 幼虫捕捞网: 适用于较大水体。
- 取样瓶/管: 盛放采集到的幼虫样本。
- 实验室鉴定与检测设备:
- 体视显微镜/解剖镜: 用于蚊虫种类形态学鉴定(观察成蚊的翅脉、鳞片、喙、触须、腹节背板等特征;幼虫的呼吸管、梳齿、毛序等特征)。
- 养虫室/恒温恒湿箱: 用于饲养幼虫至成蚊羽化,便于准确鉴定种类(尤其对幼虫)。
- 标本制作与保存设备: 如昆虫针、展翅板、标本盒、75%酒精、甘油等。
- 分子生物学设备(用于病原检测/抗性基因检测): PCR仪、电泳仪、核酸提取仪、超净工作台、冰箱(-20°C, -80°C)等。
- 抗药性检测设备: WHO接触筒(或类似接触筒装置)、药膜接触筒、点滴器、移液器、计时器等。
- 贝氏(Bates)漏斗分离器: 用于从土壤或水样中分离微小昆虫或幼虫。
核心检测方法
根据监测对象(成蚊/幼虫)和目的不同,采用多种标准化的方法:
1. 成蚊密度监测方法:
- 人工小时法: 在选定场所(如居民卧室、牲畜棚),固定一人用吸蚊管捕捉攻击或停落的成蚊15分钟(1/4人工小时),计算密度(只/人工小时)。适用于室内栖息蚊种的密度监测。
- 诱蚊灯法(光诱法): 在监测点悬挂CDC灯或类似装置,通常日落后开启,持续诱捕一定时间(如12小时),收集并计数捕获蚊虫,计算密度(只/灯·夜)。适用于多种趋光性蚊虫。
- 人诱停落法: 暴露小腿,在选定地点静坐,用手持吸蚊器捕捉停落蚊虫,计算单位时间(如30分钟)停落数(只/人·半小时)。直接反映吸血骚扰程度。
- 双层叠帐法/帐诱法: 操作者位于内部小帐中,暴露小腿,外部罩大帐。利用蚊帐捕捉试图进入攻击的蚊虫。常用于媒介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监测。
2. 幼虫(孑孓)密度监测方法:
- 路径指数法/容器检查法: 按一定路线检查区域内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缸罐、轮胎、废弃器皿等),记录有蚊幼虫孳生的阳性容器数和检查容器总数,计算布雷图指数(BI=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容器指数(CI=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总数*100%)、房屋指数(HI=阳性户数/检查户数*100%)。是评价伊蚊孳生的关键指标。
- 勺捕法: 适用于大中型水体(如池塘、沟渠、稻田)。沿水体边缘或代表性区域,用标准水勺(容量通常为350ml或500ml)取水样,计数幼虫(或蛹)数量,计算密度(只/勺)。
- 百户指数法: 主要用于城镇下水道口、雨水井等特殊孳生场所。检查一定数量(如100个)的井/口,记录阳性数(有幼虫孳生),计算阳性率(%)。
3. 抗药性检测方法:
- WHO成蚊接触筒法: 国际通用标准方法。将成蚊暴露于特定浓度杀虫剂药膜(贴于接触筒内壁)中,接触规定时间后转移至恢复筒,观察24小时死亡率,计算抗性水平。
- 幼虫浸渍法: 将3龄末4龄初幼虫浸入不同浓度的杀虫剂药液中24或48小时,观察死亡率,计算LC50(半数致死浓度)或诊断剂量死亡率。
4. 病原体检测方法:
- 病毒检测: 常用RT-PCR、Real-time PCR、病毒分离等方法检测蚊体内病毒核酸或活病毒。
- 寄生虫检测: 如解剖法观察唾液腺疟原虫子孢子,或PCR检测疟原虫核酸。
主要检测标准
为确保蚊类检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比性,需严格遵循国家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