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微粒子病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21 01:52:30 更新时间:2025-07-20 01:52:30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7-21 01:52:30 更新时间:2025-07-20 01:52:30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Nosema bombycis(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毁灭性、传染性极强的蚕病,是蚕业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通过食下传染(被孢子污染的桑叶)和经卵传染(带病母蛾产下的卵携带孢子)两种途径传播。经卵传染的危害尤为严重,它会导致带病蚕卵孵化出的次代蚕全部感染发病,造成整批蚕作失败,给蚕种生产和蚕茧收成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蚕种,特别是种茧育母蛾、制种用蚕卵进行严格的微粒子病检测和检疫,是蚕种生产、经营、流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环节,是保障蚕种无毒、健康,维护蚕桑产业安全稳定发展的基石。
蚕微粒子病检测的核心项目就是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Nosema bombycis孢子。具体检测对象通常包括:
1. 母蛾检测: 这是最常用、最关键的检测方式。在种茧育中,蚕蛾羽化交配产卵后,收集母蛾个体或其研磨液进行检测。
2. 蚕卵检测: 对即将用于制种的蚕卵或待出售的蚕种进行抽样检测(常采用卵壳检测法)。
3. 蚕体、蚕粪检测: 在饲育过程中对疑似病蚕、迟眠蚕或蚕粪进行检测,用于早期预警和病害调查。
蚕微粒子病检测主要依赖于光学显微镜观察,所需的关键仪器设备包括:
1. 光学显微镜: 必备的核心设备。通常要求配备油镜镜头,以便在1000倍左右的放大倍率下清晰观察孢子的形态特征。
2. 研磨器具: 用于将母蛾、蚕卵(卵壳)或组织样品研磨破碎,释放孢子。常用研钵和研杵(玻璃或陶瓷制)、小型组织研磨仪或带研磨球的离心管。
3. 离心机: 用于对研磨液进行离心,浓缩孢子,提高检出率。
4. 载玻片和盖玻片: 用于制作显微镜检标本。
5. 微量移液器及枪头: 用于精确移取研磨液或孢子悬浮液。
6. 天平: 用于精确称量样品。
7. 计数器: 用于记录观察视野数和发现的孢子数。
(注: 虽然PCR、LAMP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但在蚕种生产的大规模常规检疫中,因成本、效率及传统习惯,显微镜检法仍是主流和法定方法。)
目前蚕种生产上普遍采用且被国家标准认可的主要方法是母蛾集团磨蛾显微镜检法:
1. 样品制备:
2. 镜检:
3. 结果判定: 在载玻片上系统检查一定数量的视野(通常要求至少2个盖玻片区域,每个区域检查不少于30个视野)。只要在一个检验集团的样品中发现1粒及以上形态典型的Nosema bombycis孢子,即可判定该集团为阳性(带毒)。
其他方法:
我国蚕微粒子病检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 GB/T 19177-2003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其他相关标准: 针对蚕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和原种,还有如GB/T 19178-200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等标准,其核心检测方法与合格标准与一代杂交种相似,但抽样方案可能有差异。
总结: 蚕微粒子病检测是蚕种安全生产的生命线,以母蛾集团磨蛾显微镜检法为主流,依据GB/T 19177-2003等国家标准执行。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检测程序,严格控制带毒蚕种流入生产环节,对预防该病的大规模流行、保障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也在逐步应用和推广,有望为微粒子病防控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技术支撑。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