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菌试验检测
抗(抑)菌试验检测是现代微生物学、医药、日化产品及材料科学领域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评价手段。其核心目的是科学评估各类物质(包括化学消毒剂、抗菌剂、抑菌剂、新型材料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体外或体内试验,量化分析受试物对目标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或存活的干扰程度,从而为产品的抗菌功效宣称提供严谨的实验依据。该检测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个人护理产品(如洗手液、湿巾)、纺织品、消毒产品、食品包装、涂料以及新型抗菌材料的研发、质量控制及上市前评价,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控制感染传播、提升产品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检测项目
根据受试物性质、应用场景及目标微生物的不同,抗(抑)菌试验包含多种具体项目:
- 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确定抑制或杀灭特定微生物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MBC/MFC)。
- 抑菌圈/杀菌圈试验: 通过琼脂扩散法(如纸片法、打孔法)观察受试物在培养基上扩散形成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生长的透明区域大小。
- 定量悬浮试验: 将微生物悬液与受试物作用特定时间后,检测残留活菌数,计算杀灭率或抑菌率。
- 定量载体试验: 将微生物接种在载体(如布片、不锈钢片)上,再与受试物作用,检测载体上的残留活菌数。
- 生长曲线测定: 监测在受试物存在下微生物群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 时间-杀菌曲线: 测定受试物在不同作用时间点对活菌数量的影响。
- 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 评价受试物抑制真菌孢子萌发的能力。
- 持久抑菌/抗菌效果试验: 评估材料或经过处理的物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 抗菌谱测定: 测试受试物对不同种类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菌、霉菌)的作用范围。
常用检测仪器
进行抗(抑)菌试验需要依赖一系列精密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 生物安全柜: 提供无菌操作环境,保护操作者和环境。
- 恒温培养箱/振荡培养箱: 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恒定的温度和/或振荡条件。
- 高压蒸汽灭菌器: 对培养基、试剂、玻璃器皿、实验废弃物等进行灭菌。
- 超净工作台: 提供局部洁净环境进行无菌操作。
- 菌落计数器: 手动或自动计数平板上的菌落形成单位 (CFU)。
- 抑菌圈测量仪/游标卡尺: 精确测量抑菌圈/杀菌圈的直径。
- 分光光度计/酶标仪: 用于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生长量(如测定OD600值)。
- 移液器: 精确移取液体样品。
- 微生物过滤系统: 用于无菌过滤液体样品或培养基。
- 显微镜: 观察微生物形态、计数(如血球计数板)。
- 流式细胞仪 (可选): 快速分析微生物细胞的活性状态。
主要检测方法
抗(抑)菌试验的方法学体系庞大,核心方法包括:
- 琼脂扩散法:
- 纸片扩散法: 将浸渍有受试物的滤纸片贴于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表面,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适用于可溶性物质。
- 打孔/杯碟法: 在接种菌的琼脂平板上打孔或放置牛津杯,孔/杯中加入受试液,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
- 平板涂布法: 将受试物(如抑菌材料)直接置于接种菌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抑菌区域。
- 稀释法:
- 肉汤稀释法 (试管法/微孔板法): 在液体培养基中对受试物进行系列倍比稀释,加入定量菌悬液,培养后观察不同浓度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肉眼观察浑浊度或测OD值),确定MIC。MBC/MFC则需将无菌生长的管再次转种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确认。
- 琼脂稀释法: 将受试物混入琼脂培养基中制成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平板,点种定量菌液,培养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确定MIC。
- 定量悬浮试验法: 将一定浓度的受试物溶液与定量菌悬液混合,作用特定时间后,立即加入中和剂终止反应,进行系列稀释并倾注平板或涂布平板,培养后计数活菌数,计算抑菌率或杀灭率。
- 定量载体试验法: 将定量菌液污染在特定材质载体上,干燥后与受试物作用(浸泡、涂抹、贴敷等),作用特定时间后,将载体放入中和液(或直接洗脱),洗脱液进行系列稀释和活菌计数,计算抑菌率或杀灭率。常用于评价消毒剂、抗菌材料表面效果。
关键检测标准
为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靠性,抗(抑)菌试验必须遵循严格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常见的重要标准包括:
- 中国国家标准 (GB):
- 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C: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方法、附录D:非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方法、附录E:产品抑菌性能稳定性测试方法)
- GB/T 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系列标准(覆盖吸收法、振荡法、琼脂平皿扩散法等)
- GB/T 21866-2008《抗菌涂料抗菌性能测定方法和抗菌效果》
- GB/T 31402-2015 《塑料 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包含多种消毒剂及器械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试验方法。
- GB/T 39146-2020 《纳米技术 抗菌纺织品检测方法》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ISO 20743:2021 《纺织品 纺织品抗菌活性的测定》
- ISO 22196:2011 《塑料和其他非多孔表面抗菌活性的测量》
- ISO 20645:2004 《纺织品 抗菌活性的测定 琼脂扩散木片试验法》
- ISO 11930:2019 《化妆品 微生物学 化妆品和盥洗用品的抗微生物保护功效的评价》
- ISO 16869:2008 《塑料 塑料材料中真菌抑制效果的评估》
- 日本工业标准 (JIS):
- JIS L 1902:2015 《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 JIS Z 2801:2010 《抗菌加工制品 — 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主要用于硬质表面)
-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ASTM):
- ASTM E2149-13a 《在动态接触条件下测定抗菌剂对固定微生物抗菌活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 ASTM E2180-18 《聚合物或疏水性材料中掺入的抗菌剂活性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
选择和执行具体的检测项目、方法及标准时,必须紧密结合产品的实际用途、法规要求、目标微生物种类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