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检测:识别、防控与标准
白蛉(Sand Fly),作为一类小型吸血双翅目昆虫,是多种重要人畜共患疾病(如黑热病、巴尔通体病、白蛉热等)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显著的公共卫生意义。因其体型微小(体长通常仅1.5-3.5mm)、活动隐蔽(多在黄昏及夜间活动),且其孳生地常与人类居住环境重叠,对白蛉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及病原携带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至关重要。有效的白蛉检测不仅是评估虫媒疾病传播风险的基础,更是制定和实施精准防控策略的核心依据,对于降低相关疾病负担、保障人群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心检测项目
白蛉检测工作通常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项目展开:
- 种群密度监测: 评估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白蛉成虫的数量水平,常用单位如只/灯/夜、只/诱捕器/小时等。
- 种类鉴定: 准确识别捕获白蛉的种属,确定是否存在本地主要的疾病媒介种(如中华白蛉、长管白蛉等)。不同种类在传病能力、生态习性上差异显著。
- 季节消长动态: 监测白蛉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确定其活动高峰期及越冬情况。
- 空间分布调查: 了解白蛉在不同生境(如居民区、畜舍、洞穴、荒漠地带等)的分布特点及聚集区域。
- 病原体携带检测: 最关键的项目之一,检测白蛉体内是否携带利什曼原虫、白蛉热病毒、巴尔通体等病原体,评估其实际传播风险。
- 生态习性观察: 包括吸血习性(人血/动物血)、活动规律(时间、范围)、孳生地偏好等。
主要检测仪器与工具
白蛉的监测依赖于一系列专门的设备与工具:
- 诱捕装置:
- CDC 光诱捕器: 最常用设备,利用白蛉的趋光性,通过紫外灯或白光灯诱捕,常结合风扇吸入装置。
- 粘捕法工具: 如粘蛉纸(涂有粘胶的纸张或卡片),悬挂于白蛉可能停落的场所(墙壁、门窗、洞穴口等)。
- 人帐诱捕法: 一种经典的“人诱法”,操作者坐于特制蚊帐中暴露小腿,利用吸蚊器或电动吸蚊器捕获前来吸血的白蛉。
- 扫网法工具: 适用于植被或洞穴等生境,使用昆虫扫网进行挥扫捕捉。
- 样本保存与处理工具: 指形管、离心管、冷冻保存管、干燥器、乙醚或乙醇、移液器、体视显微镜载玻片等。
- 形态学鉴定设备:
- 体视显微镜: 必备基础设备,用于观察白蛉外部形态特征(如口器、触角、翅脉、受精囊/外生殖器结构)进行种类鉴定。
- 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
- PCR 仪: 用于扩增白蛉体内病原体(如利什曼原虫 kDN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或进行白蛉种类分子鉴定。
- 核酸提取设备/试剂盒: 从单只或成组白蛉中提取总DNA或RNA。
- 电泳系统: 分析PCR产物。
- 测序仪: 对PCR产物进行测序以确认病原体种类或进行白蛉分子系统学分析。
- 试剂: DNA/RNA提取试剂、PCR预混液、引物、核酸染料、测序试剂等。
常用检测方法
白蛉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野外采集、实验室鉴定与病原检测:
- 野外采集方法:
- 灯诱法: 在监测点悬挂CDC诱蚊灯(通常离地1.5米左右),日落后开启至次日清晨关闭收集。
- 人帐诱捕法: 在黄昏后白蛉活动高峰时段,操作者在固定蚊帐内暴露小腿一定时间(如1小时),用吸蚊器或电动吸蚊器捕捉停落吸血的白蛉。
- 栖息地粘捕法: 在室内墙面、室外畜舍墙壁、洞穴内壁等白蛉白天可能栖息的地方悬挂粘蛉纸,定期(如24小时)回收。
- 挥网法: 在洞穴、岩石缝隙、灌木丛等潜在孳生地或栖息地用昆虫网进行挥扫捕捉。
- 畜诱法: 在牛棚、羊圈等畜舍内放置粘蛉纸或使用吸蚊器捕捉。
- 实验室鉴定方法:
- 形态学鉴定: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中国白蛉志》等权威分类学专著描述的形态特征(重点观察口甲、咽甲、受精囊/雄蛉外生殖器结构、翅脉等)进行种类鉴定。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 分子生物学鉴定: 提取白蛉DNA,对特定基因(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 COI)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序列比对进行种类确认,尤其适用于形态特征难以区分或残损标本。
- 病原体检测方法:
- 显微镜检法: 解剖白蛉消化道(前胃、中肠),制作压片,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灵敏度相对较低。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RT-PCR: 从单只或成组(Pooling)白蛉提取DNA/RNA,设计针对目标病原体(如利什曼原虫kDNA minicircle、白蛉热病毒特异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凝胶电泳或荧光定量PCR检测扩增产物。灵敏度、特异性高,是目前的主流方法。
- 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 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无需复杂仪器。
- 测序分析: 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与数据库比对确认病原体种/株型。
- 病原体分离培养: 将可疑阳性白蛉研磨液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如NNN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或细胞系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是“金标准”但耗时长、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重要提示: 进行人诱法或野外采集时,操作者必须穿戴专业防护装备(长袖衣裤、手套、防蚊帽、驱避剂等),严格防范被叮咬感染的风险。
关键检测标准与规范
为确保白蛉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可比性和规范性,应遵循相关的国家标准、技术指南或行业规范:
- GB/T 40749-2021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白蛉》: 这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白蛉监测国家标准。它详细规定了:
- 监测点的选择原则。
- 主要监测方法(灯诱法、人帐诱捕法、栖息地粘捕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器械要求、诱捕时间、放置位置/高度等。
- 样本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