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或颗粒物检测:守护洁净空气的关键技术
烟尘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生产过程(如燃煤、冶金、化工)、交通运输(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生物质燃烧以及自然过程(如沙尘暴)等。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尤其是粒径小于10微米(PM10)和小于2.5微米(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深入人体呼吸系统甚至血液循环,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同时,颗粒物也是导致能见度下降、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对生态环境和气候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烟尘和颗粒物进行准确、高效的检测与监测,是评估空气质量、制定污染防控策略、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一套完善的烟尘/颗粒物检测体系,通常涵盖明确的检测项目、精密的检测仪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以及严格的检测标准。
核心检测项目
烟尘/颗粒物检测的核心项目主要围绕其浓度、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展开:
- 质量浓度:这是最核心的指标,指单位体积空气中颗粒物的质量,通常以微克每立方米(μg/m³)表示。重点关注PM10、PM2.5(细颗粒物)、PM1(可入肺颗粒物)以及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浓度。
- 数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颗粒物的数量,对于研究超细颗粒物(粒径小于0.1微米)尤其重要。
- 粒径分布:描述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物的数量或质量占比,对于理解颗粒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健康影响至关重要。
- 化学组分分析:分析颗粒物中的元素(如铅Pb、镉Cd、砷As等重金属)、水溶性离子(如硫酸盐SO₄²⁻、硝酸盐NO₃⁻、铵盐NH₄⁺等)、碳组分(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多环芳烃(PAHs)等有害有机物的含量。组分分析有助于追溯污染来源,评估其毒性和环境影响。
关键检测仪器
针对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场景,需使用相应的精密仪器:
- 基于滤膜称重法的仪器:
- 大流量/中流量/小流量采样器:用于采集环境空气或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颗粒物到滤膜上。
- 精密天平:用于精确称量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值即为采集的颗粒物质量。需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操作。
- 在线连续监测仪器:
- β射线法(Beta Attenuation Monitor, BAM)监测仪:利用β射线(通常由C-14等放射性源发出)穿透颗粒物时发生的衰减来实时测定颗粒物的质量浓度(PM10, PM2.5等)。
- 微量振荡天平法(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 TEOM)监测仪:让颗粒物沉积在一个高频振荡的锥形元件上,通过元件振荡频率的变化计算沉积的颗粒物质量,实现实时监测。
- 光散射法仪器:利用激光或其他光源照射颗粒物,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或角度分布来估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或数浓度及粒径分布。常用于便携式检测仪或过程监控。
- 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仪:如气溶胶质谱仪(AM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黑碳仪(测量EC)等,用于在线或离线分析颗粒物组分。
- 粒径谱仪:如电迁移粒度仪(SMPS)、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光学粒子计数器(OPC),用于详细测量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主要检测方法
根据应用目的和精度要求,主要检测方法如下:
- 滤膜称重法:这是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中普遍采用的基准方法或标准方法。空气通过特定材质(如石英膜、玻璃纤维膜、特氟龙膜)和孔径的滤膜,颗粒物被截留在滤膜上,通过高精度天平称量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来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该方法精度高,还可用于后续化学组分分析,但耗时较长,非实时。
- 在线自动监测法:
- β射线法(BAM):通过测量β射线穿过清洁滤带和沉积颗粒物滤带后的强度衰减来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可进行小时均值连续监测。
- 微量振荡天平法(TEOM):直接测量颗粒物导致的振荡频率变化,计算质量浓度。需注意挥发性组分损失的影响,有时配有滤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补偿。
- 光散射法:响应速度快,便携性好,常用于快速筛查、扬尘监测、室内检测等。但其测量结果受颗粒物成分、密度、形状、折射率等因素影响较大,通常需要与称重法进行校准。
- 稀释采样法:主要用于固定污染源(如烟囱)的高温高湿烟气中颗粒物的采样,通过洁净空气稀释热烟气,使其在接近环境条件下采样,避免水汽凝结干扰。
重要检测标准
烟尘/颗粒物检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合法性: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规定了环境空气中PM2.5、PM10的浓度限值(年均、24小时平均)及监测方法(如规定PM2.5/PM10的手工监测以滤膜称重法为基准方法,自动监测以β射线法或TEOM法为主,但需与手工法比对校准)。
- 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等,均规定了各类污染源排放烟尘(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其检测方法主要依据: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规定了使用皮托管平行测速采样法(即等速采样)采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颗粒物,并通过滤筒称重法测定其浓度。这是目前国内固定源颗粒物检测的核心标准。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 836):针对排放浓度较低的污染源,优化了采样方法。
- 国际标准:
- 美国环保署(EPA)方法:如Method 5(固定源颗粒物)、Method 201A/202(固定源PM10/PM2.5)、Method TO-13A(PAHs)、以及用于环境空气的自动监测等效方法(如RFPS-1298-149 for BAM)。
- 欧盟标准(EN):如EN 12341(环境空气PM10/PM2.5称重法)、EN 13284-1(固定源低浓度颗粒物测量)。
- ISO标准:如ISO 23210(固定源PM10/PM2.5)、ISO 12141(固定源低浓度颗粒物)。
综上所述,烟尘和颗粒物检测是一个涉及多项目、多仪器、多方法、多标准的复杂系统工程。严格依据标准规范,选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是获得准确可靠监测数据、有效评估和控制颗粒物污染、最终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进步,更高灵敏度、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实时、更小型化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中。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