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指标(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概述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土壤、植物及动物体表的机会性致病菌。因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或获得性耐药性,且在潮湿环境中极易繁殖并形成生物膜,使其成为医疗环境、制药、食品、饮用水及化妆品等行业中重要的卫生指标菌。该菌对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人群(如烧伤患者、囊性纤维化患者)具有高度致病性,可引起严重的感染(如肺炎、败血症、伤口感染)。因此,建立准确、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产品质量控制及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检测项目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关键卫生指标菌,其检测项目主要针对特定环境或产品中该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 定性检测: 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未检出)。
- 定量检测: 测定单位体积(如mL水)或单位重量(如g食品)样品中所含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 特定基质检测: 针对不同样品类型(如饮用水、包装饮用水、非无菌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冲洗液、食品等)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
主要检测仪器
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通常需要以下核心仪器设备:
-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提供无菌操作环境,防止样品污染和环境释放。
- 恒温培养箱: 用于样品在特定温度(如36±1℃, 41.5±1℃)下的培养。
- 高压蒸汽灭菌锅: 对培养基、玻璃器皿、实验废弃物进行灭菌。
- 水浴锅/干浴器: 用于融化固体培养基或维持液体培养基温度。
- 膜过滤装置: 用于液体样品(如饮用水、大容量注射剂)的过滤富集。
- 均质器/拍打式均质袋: 用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如食品、软膏)的均质处理。
- pH计: 调整培养基pH值。
- 菌落计数器/自动菌落计数仪: 用于菌落数的统计。
- 显微镜及配套设备: 用于初步观察菌体形态。
- 生化鉴定系统/微生物鉴定仪 (可选): 用于菌株的自动化生化鉴定。
- PCR仪及相关设备 (分子生物学方法): 用于基于核酸的快速检测或确证。
检测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通常遵循基于培养的标准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样品前处理:
- 液体样品: 可直接检测或经膜过滤富集。
- 固体/半固体样品: 需用无菌稀释液(如缓冲蛋白胨水BPW, 生理盐水)进行均质制成悬液。
- 增菌培养 (必要时):
- 对于含菌量可能较低或存在损伤菌的样品,使用非选择性增菌肉汤(如乙酰肉汤)进行预增菌。
- 选择性分离:
- 将处理后的样品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固体培养基上。最常用的培养基是:
-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 (Cetrimide Agar): 铜绿假单胞菌能生长并产生特征性的蓝绿色色素(绿脓菌素)和黄绿色荧光(绿脓荧光素)。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在此培养基上通常受到抑制。
- 也可使用其他选择性培养基如假单胞菌CN琼脂(Pseudomonas CN Agar)。
- 接种后的平板在36±1℃下倒置培养18-48小时。
- 菌落观察与初步鉴定:
- 观察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Cetrimide琼脂上,典型铜绿假单胞菌菌落通常呈扁平、边缘不规则、表面湿润有光泽,产生扩散性蓝绿色色素(绿脓菌素)和/或黄绿色荧光(绿脓荧光素)。
-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氧化酶试验(阳性)。
- 确认试验:
- 对初步鉴定为可疑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需进一步进行生化试验验证:
- 氧化酶试验: 阳性(关键指标)。
- 42℃生长试验: 能在41.5±1℃下生长(区别于多数其他假单胞菌)。
- 乙酰胺利用试验: 能利用乙酰胺作为唯一碳氮源(常用确证试验)。
- 绿脓菌素测试: 确证色素产生。
- 其他辅助试验(如明胶液化、精氨酸双水解酶等)。
- 也可使用商品化的鉴定系统(如API 20NE, Vitek 2)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检测特定基因)进行快速准确鉴定。
检测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必须依据国家、国际或行业颁布的权威标准方法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主要标准包括:
- ISO 16266:2006 Water quality —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Method by membrane filtr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金标准方法(膜过滤法)。
- ISO 16266-2:2018 Water quality —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Part 2: Most probable number method: 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的MPN法标准。
- GB 8538-20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中国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基于膜过滤和CN琼脂)。
- GB 478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对检测中使用的培养基进行质量控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ChP): 通则1105、1106、1107等规定了对非无菌产品(如滴眼液、吸入制剂、创面敷料)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查方法(通常包括增菌、选择性分离和确证试验流程)。
-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规定了对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 USP <62>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s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美国药典对非无菌产品中特定微生物(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查方法。
- EP 2.6.13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欧洲药典的相关规定。
实验室在开展检测前,必须严格遵循所适用标准的全部要求,包括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前处理、培养基配制与质量控制、培养条件、菌落计数、确认试验程序以及结果报告等各个环节,同时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