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痘病毒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6-07 00:55:54 更新时间:2025-06-10 00:14:42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6-07 00:55:54 更新时间:2025-06-10 00:14:42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鼠痘病毒(romelia virus, V)是一种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主要感染实验小鼠和野生啮齿动物,引起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疾病——鼠痘(又称小鼠脱脚病)。该病毒对实验小鼠种群构成严重威胁,可导致大规模死亡、繁殖障碍及实验数据失真,严重影响生物医学研究的可靠性。因此,在实验动物设施、生物制品生产及野生动物监测中,建立灵敏、特异、快速的鼠痘病毒检测体系至关重要。有效的检测能及时发现感染源,实施隔离、净化或淘汰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动物福利和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同时避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风险(尽管人感染罕见,但实验室人员存在暴露风险)。
鼠痘病毒的检测项目主要围绕病原体本身及宿主免疫反应展开,包括:
1. 病原体直接检测:
- 病毒抗原检测: 检测临床样本(如皮肤病灶、脾脏、肝脏、血液)或环境拭子中的病毒特异性抗原。
- 病毒核酸检测: 检测病毒基因组DNA的存在,是当前最常用且灵敏的方法。
- 病毒分离培养: 将样本接种于敏感细胞系(如Vero, L929, BSC-1)或鸡胚绒毛尿囊膜,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或痘斑形成,并进行鉴定。
2. 宿主免疫反应检测(血清学检测):
- 特异性抗体检测: 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鼠痘病毒抗体(IgG, IgM),用于诊断、群体监测和检疫。常用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等。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病变组织(如足部皮肤、肝脏、脾脏)进行切片染色(如H&E),观察特征性病理变化(肝脾坏死、皮肤上皮细胞胞浆内包涵体等)。
鼠痘病毒检测依赖于一系列精密仪器:
1. 分子生物学仪器:
- PCR仪(聚合酶链式反应仪): 用于常规PCR、嵌套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病毒特异性DNA片段。
- 核酸提取仪: 自动化从各类样本(组织、血液、拭子)中提取高纯度病毒DNA。
- 电泳系统: 用于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成像。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 进行qPCR实验,实现核酸的实时定量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2. 血清学检测仪器:
- 酶标仪(Microplate Reader): 读取ELISA等试验的吸光度(OD)值。
- 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 观察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
3. 细胞培养仪器:
- 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 BSC II级): 病毒分离培养等活毒操作必须在符合生物安全等级2(BSL-2)的设施内进行。
- CO2细胞培养箱: 维持细胞培养所需的环境。
- 倒置显微镜: 观察细胞状态和病变(CPE)。
4. 病理学仪器:
- 组织切片机、染色机: 制备和染色病理组织切片。
- 光学显微镜: 观察组织病理变化。
5. 辅助设备: 离心机、涡旋混合器、恒温水浴锅/金属浴、超低温冰箱(储存样本)、微量移液器等。
常用且推荐的鼠痘病毒检测方法包括:
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原理: 针对鼠痘病毒高度保守的特异性基因(如V-Mos-2005R基因的片段或血凝素基因HA)设计引物和探针(如TaqMan探针)。在PCR扩增过程中,探针与靶序列结合后被酶切降解,释放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扩增进程,实现定量或定性检测。
- 优点: 灵敏度极高(可检测到极微量病毒),特异性强,快速(数小时内出结果),可定量,适用于各类样本(组织、血液、血清、粪便、环境拭子)。是目前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方法。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原理: 将纯化的鼠痘病毒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待检血清样本。若样本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则与抗原结合。加入酶标记的二抗后,再添加底物显色,通过测定OD值判断抗体水平。
- 优点: 适用于大规模血清学筛查,操作相对简便,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客观。
- 应用: 群体健康监测、引进动物检疫、感染康复期诊断。
3. 免疫荧光试验(IFA):
- 原理: 将感染鼠痘病毒的细胞(抗原片)与待检血清反应,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性荧光。
- 优点: 特异性好,可区分IgM(近期感染)和IgG(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
- 缺点: 主观性较强,需要荧光显微镜和熟练人员。
4. 病毒分离培养:
- 方法: 将组织匀浆上清液接种到敏感细胞单层,培养观察CPE(细胞变圆、聚集成葡萄串状、脱落),或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观察痘斑。可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PCR或免疫学方法(如IFA)鉴定分离株。
- 优点: 是病毒检测的经典“金标准”,可获得活病毒用于深入研究。
- 缺点: 耗时长(数天至数周),操作复杂,必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或更高)进行,成本高,敏感性有时低于qPCR。
5. 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IHC): 对病变组织进行H&E染色查找特征性病变(如肝脾坏死灶、胞浆内包涵体),或使用特异性抗体进行IHC染色在组织中定位病毒抗原。
鼠痘病毒的检测应遵循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与指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1. 国际标准与指南:
-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CLAS)及其下属机构发布的实验动物健康监测指南,常将鼠痘列为必须排除的病原体。
- FELASA(欧洲实验动物科学协会联合会)推荐: 在其实验动物健康监测指南中,明确规定了鼠痘病毒的监测频率、采样策略(哨兵动物/直接采样)和推荐检测方法(通常首选qPCR和血清学ELISA/IFA)。
- 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现WOAH)手册: 虽主要针对贸易,但其提供的诊断方法标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
- 中国国家标准(GB): 例如GB/T 14926 系列《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中,通常包含针对特定病毒(如鼠痘)的检测方法推荐或具体要求。
- 国家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等级标准: 在中国,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等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鼠痘病毒是SPF级及以上小鼠必须排除的病原体。相关标准文件(如国标或地标)会明确规定检测项目、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