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3-12 14:03:15 更新时间:2025-03-11 14:04:21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3-12 14:03:15 更新时间:2025-03-11 14:04:21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硅碳负极(Si/C复合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其检测需围绕 成分与结构、电化学性能、物理特性及安全稳定性 等核心指标展开,适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以下是基于 GB/T 30835-2014(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IEC 62660-1(动力电池测试) 及 ASTM E2857(硅基材料分析) 的系统化检测方案:
检测类别 | 关键参数 | 检测方法 | 标准依据 |
---|---|---|---|
成分与结构 | 硅含量(20% |
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 | ASTM E2857-21 |
比表面积与孔隙 | BET比表面积(1 |
氮气吸附脱附法(BJH模型) | ISO 15901-2:2022 |
粒度分布 | D50粒径(5~20μm)、分散均匀性(PDI≤0.3) | 激光粒度仪(干/湿法分散) | GB/T 19077-2016 |
振实密度 | 振实密度(≥1.2g/cm³) | 振实密度仪(500次振动) | GB/T 5162-2021 |
首次效率 | 首次充放电效率(≥85%) | 扣式电池测试(0.1C倍率,电压0.01~2V) | IEC 62660-1:2018 |
循环稳定性 | 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80%) | 长循环测试(1C充放电,25℃) | GB/T 30835-2014 |
膨胀率 | 循环后体积膨胀(≤200%) | 原位膨胀仪或SEM观察 | ISO 19685:2021 |
XRD(晶体结构):
TEM(微观形貌):
扣式电池组装:
首次效率计算: 首次效率=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充电容量×100%(≥85%)首次效率=首次充电容量首次放电容量×100%(≥85%)
检测项目 | 方法 | 判定标准 |
---|---|---|
热稳定性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放热峰温度≥200℃(1C循环后) |
产气分析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H₂、CO、CH₄总浓度≤100ppm |
界面阻抗 | 电化学阻抗谱(EIS,0.1Hz~100kHz) | SEI膜阻抗(≤50Ω·cm²) |
设备/工具 | 用途 | 推荐型号/品牌 |
---|---|---|
X射线衍射仪 | 硅/碳结晶结构与成分分析 | Bruker D8 Advance(Cu Kα源) |
透射电镜 | 微观形貌与包覆层观测 | FEI Talos F200X(STEM模式) |
比表面与孔隙分析仪 |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测试 | Micromeritics ASAP 2460 |
电化学工作站 | 循环性能与阻抗测试 | Bio-Logic VMP-300(5A通道) |
参数 | 中国(GB/T 30835) | 国际(IEC 62660) | 美国(USABC) |
---|---|---|---|
首次效率 ≥85%(动力电池级) | ≥80%(储能级) | ≥85%(EV用) | |
循环寿命 500次≥80%容量保持率 | 1000次≥80%(储能) | 1000次≥80%(EV) | |
振实密度 ≥1.2g/cm³ | ≥1.1g/cm³(动力电池) | ≥1.3g/cm³(高能量型) |
报告内容:
优化方向:
通过系统化检测,可精准评估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可行性,指导材料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建议结合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TEM观察锂化过程)与大数据分析(多批次数据建模),加速高性能硅碳负极开发。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