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磨擦色牢度检测项目详解
耐磨擦色牢度是衡量纺织品、皮革等材料在摩擦作用下颜色保持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耐用性和外观品质。本文将重点解析其核心检测项目,帮助理解测试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
一、检测项目分类
耐磨擦色牢度测试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
干摩擦测试
- 方法:使用干燥的白色棉布(符合标准织物)在一定压力下对样品表面进行往复摩擦。
- 目的:模拟日常使用中干燥摩擦(如衣物摩擦、手提包与衣物的接触)导致的颜色转移情况。
-
湿摩擦测试
- 方法:将白色棉布浸湿(通常用水或人工汗液),以相同条件进行摩擦测试。
- 目的:评估材料在湿润环境(如雨水、汗水)下的色牢度,通常比干摩擦更严苛。
二、检测标准与仪器
-
国际主流标准
- ISO 105-X12: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纺织品色牢度测试方法。
- AATCC 8/165:美国纺织化学家与染色家协会标准,适用于织物和皮革。
- GB/T 3920:中国国家标准,与ISO方法基本一致。
-
测试仪器
- 摩擦色牢度测试仪(如Crocmeter):
- 工作原理:通过电机驱动摩擦头以固定压力(通常9N或特定标准)和次数(如10次往复)摩擦样品。
- 关键参数:摩擦行程(100mm)、速度(60次/分钟)、摩擦头直径(16mm)。
三、测试流程
-
样品制备
- 裁剪尺寸:≥200mm×50mm,确保表面平整无褶皱。
- 预处理:根据标准进行调湿(如温度20±2℃,湿度65±4%下放置24小时)。
-
操作步骤
- 固定样品于测试台,覆盖摩擦区域。
- 安装干/湿棉布于摩擦头,启动仪器进行规定次数的摩擦。
- 取出棉布,干燥后评级。
-
湿润处理要点
- 湿摩擦棉布需浸透并拧至含水率95%-100%(如GB/T 3920要求)。
- 测试后棉布需在室温下自然晾干,避免高温导致染料二次迁移。
四、结果评定
-
评级工具
- 灰度卡:对比摩擦后的白布与原布的颜色变化,按1-5级评定(5级最优,1级最差)。
- 色差仪:量化颜色差异(ΔE值),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
-
等级判定
- 干/湿摩擦分开评级:例如,某织物干摩擦4级,湿摩擦3级,需分别标注。
- 行业要求:服装类通常要求干摩擦≥4级,湿摩擦≥3级;汽车内饰等高端领域可能要求更高。
五、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
-
材料与工艺影响
- 纤维类型:天然纤维(如棉)通常比合成纤维(如涤纶)更难固色。
- 染料选择:活性染料、还原染料比直接染料色牢度更高。
- 后处理工艺:固色剂处理、树脂涂层可显著提升色牢度。
-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湿摩擦不达标:优化染色工艺(如增加皂洗次数),或采用湿摩擦牢度提升剂。
- 深色织物易掉色:建议双层摩擦测试(如AATCC 165),或使用防迁移助剂。
六、应用案例
- 运动服装:需通过严格湿摩擦测试(模拟汗水环境),采用高固色活性染料。
- 沙发面料:通过干湿摩擦4级以上,确保长期使用不褪色。
七、结语
耐磨擦色牢度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企业需根据产品用途选择合适的测试标准,并结合材料特性优化生产工艺。未来,随着环保法规趋严,开发低污染、高色牢度的染料及助剂将成为行业重点。
参考文献:ISO 105-X12:2016, GB/T 3920-2008, AATCC Technical Manual.
分享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