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检测项目详解
1. 极性判断与引脚识别
- 目的:确认栅极(G)、漏极(D)、源极(S)的引脚位置。
- 工具: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或电阻档)。
- 步骤:
- 万用表调至二极管档,红表笔固定某一引脚,黑表笔依次接触其他两脚。若某次显示0.6-0.7V,则红表笔为源极,黑表笔为漏极,剩余为栅极。
- 若无法导通,可能为N沟道增强型MOS管,需通过施加栅极电压激活导通。
- 注意:部分封装(如TO-220)引脚固定,需参考数据手册。
2. 导通特性测试
- 目的:验证栅极电压控制导通的能力。
- 工具:可调电源(0-10V)、电阻、LED或电流表。
- 步骤:
- 连接电路:漏极接正极,源极接地,栅极接可调电源。
- 逐步增加栅极电压至阈值以上,观察漏极电流(或LED亮灭)。
- 标准:当V_GS超过阈值电压时,D-S间应导通。
3. 截止特性与漏电流测试
- 目的:检测MOS管在关闭状态下的漏电流。
- 工具:高精度电流表(微安级)、稳压电源。
- 步骤:
- 栅极接地(V_GS=0),漏极施加额定电压(如20V)。
- 测量D-S间电流,正常值应小于1μA(依型号而定)。
- 注意:避免环境温度过高影响测试结果。
4. 阈值电压(V_th)测量
- 目的:确定MOS管开始导通的栅源电压。
- 工具:源测量单元(SMU)或参数分析仪。
- 步骤:
- 固定V_DS(如0.1V),逐步增加V_GS。
- 记录漏极电流达到特定值(如250μA)时的V_GS,即为V_th。
- 标准:参考数据手册(通常N沟道为2-4V,P沟道为-2--4V)。
5. 击穿电压(BV_DS)测试
- 目的:检测D-S间最大耐压值。
- 工具:高压电源、电流表、限流电阻。
- 步骤:
- 栅极接地,逐步增加V_DS直至电流骤增(击穿)。
- 记录击穿前的最大电压。
- 注意:测试时间需极短,避免元件损坏。
6. 跨导(g_m)测试
- 目的:衡量栅极电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能力。
- 公式:��=Δ��/Δ���gm=ΔID/ΔVGS
- 工具: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可调电源。
- 步骤:
- 固定V_DS,输入小幅交流信号至栅极。
- 通过示波器测量漏极电流变化,计算跨导。
7. 开关时间测试
- 目的:测量开启延迟时间(t_d(on))和关断延迟时间(t_d(off))。
- 工具:脉冲信号源、示波器、驱动电路。
- 步骤:
- 输入方波脉冲至栅极,观察漏极电压波形。
- 计算从10%输入到90%输出的时间差。
8. 寄生二极管检测
- 目的:验证内置体二极管的特性。
- 工具:万用表(二极管档)。
- 步骤:
- 红表笔接源极,黑表笔接漏极,应显示0.5-0.7V(正向导通)。
- 反向连接时应显示开路(OL)。
9. 温度特性测试
- 目的:评估温度对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影响。
- 工具:恒温箱、高低温测试仪。
- 步骤:
- 在不同温度(-40°C至150°C)下重复阈值电压和导通电阻测试。
- 分析参数漂移是否符合规格。
10. 封装与外观检查
- 项目:
- 引脚是否氧化、断裂。
- 封装表面有无裂纹、烧焦痕迹。
- 标记清晰度(型号、极性)。
注意事项
- 防静电措施:操作时佩戴防静电手环,使用防静电工作台。
- 安全防护:击穿电压测试时避免触电或元件爆炸。
- 数据手册参考:所有测试需对照厂商提供的规格参数。
通过系统化的检测,可确保MOS管在电路中的可靠性和性能,适用于维修、质量控制及研发等场景。对于高频应用,建议补充测试输入/输出电容(C_iss、C_oss、C_rss)等参数。
分享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