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探针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11 20:22:31 更新时间:2025-04-10 20:23:49
点击:373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11 20:22:31 更新时间:2025-04-10 20:23:49
点击:373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牙探针(Dental Probe)是口腔检查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主要用于评估牙齿表面、牙周组织及龋损的病变程度。其检测结果直接影响牙周病、龋齿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系统解析牙探针检测的核心项目、操作规范及其临床意义。
牙探针检测可分为牙周组织检查、龋齿探查和其他辅助评估三大类,每类包含多项具体指标:
牙周探诊是牙探针的核心应用,需使用带有刻度(通常为1-12mm)的牙周探针,按标准操作评估以下参数:
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 方法:沿牙长轴方向,轻柔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底部,记录龈缘至袋底的垂直距离。 正常值:健康牙龈探诊深度≤3mm;≥4mm提示牙周袋形成。 意义:判断牙周炎严重程度及疗效追踪。
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 BOP) 方法:探诊后观察龈缘是否出血,按位点记录阳性或阴性。 意义:反映牙龈炎症活动性,阳性率>20%提示牙周病活跃期。
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 方法:结合探诊深度与釉牙骨质界(CEJ)位置,计算牙龈附着丧失量。 意义:评估牙周组织破坏程度,是牙周炎分期的核心指标。
龈下牙石与根面粗糙度 方法:探针尖端触探根面,感知龈下牙石沉积及根面光滑度。 意义:指导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
牙探针通过触觉和视觉辅助定位龋损,重点检查以下部位:
窝沟点隙龋 方法:探针尖端轻划窝沟,感知是否卡针或出现黏性阻力。 注意:过度用力可能导致釉质损伤,需结合视觉观察变色或脱矿。
邻面龋 方法:探针侧缘滑入邻接区,探查粗糙或崩缺。 辅助手段:需配合牙线、X线片(如Bitewing)提高检出率。
根面龋 方法:评估暴露根面的软化或凹陷区域,多见于牙龈退缩患者。
牙齿松动度 方法:探针柄部轻压牙冠,测试动度(分Ⅰ-Ⅲ级)。 意义:判断牙周炎进展或创伤性咬合。
根分叉病变(Furcation Involvement) 方法:使用弯探针(如Nabers探针)探查磨牙根分叉区,分Ⅰ-Ⅲ度病变。 意义:影响预后及治疗决策(如截根术)。
修复体边缘密合性 方法:探针尖端划过修复体边缘,检测是否存在悬突或缝隙。
器械选择
操作要点
记录方法
牙探针检测是口腔基础检查的基石,其标准化操作与精准解读直接影响疾病管理效能。临床医生需掌握多参数综合判读能力,并结合新技术提升诊断水平,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分享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