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文名称 | H5N1禽流感病毒食蟹猴模型 |
---|---|
资源英文名称 | |
疾病概述 | 禽流感依据其对禽类的致病能力大小可以分为三个程度: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包括H5和H7 两个亚型。但并非所有的H5 和H7 都是强毒株。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H5N1亚型禽流感引起的症状较重,病死率高。1997年,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18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6人死亡。之后相继有 H9N2、H7N7亚型禽流感感染人类和 H5N1 亚型再次感染人类的报道,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的关系开始倍受关注。2003年12 月中旬开始至今,朝鲜、越南、泰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等10 余个亚洲国家先后暴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并且再越南、泰国、柬埔寨以及印度尼西亚出现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据最新资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已证实泰国、越南和柬埔寨以及印度尼西亚自2004年1月起截至到2005年8月20日共有112人感染,其中导致57人死亡。而H7N7感染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仅以眼角结膜炎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追溯历史,有报道的第一次禽流感感染人的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的几例以自限性结膜炎为临床特征的H7N7感染病患。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荷兰一家农场有近80名工人及家属被确诊为H7N7感染,他们以眼部感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其中一名兽医死亡,他的家人未接触病禽但也被证实H7N7感染。这起事件具有有限的人传人的证据。 |
实验动物背景信息 |
食蟹猴生命周期长,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极其相似 ,用它建立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有利于观察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为治疗药物的疗效检验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可靠的保证,已逐渐成为科学研究和药物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灵长类实验动物。同时,食蟹猴体型较小,性情较温和,便于人类驯化和实验操作。 |
模型制作方法 |
食蟹猴年龄5岁,雄性,2只。H5N1、H1N1和季节性流感病毒抗体经检测均呈阴性。实验前恒河猴麻醉后将体温芯片植入其颈部后方、肩胛骨上方的背中线位置,每天用数据收集器扫描芯片来测量猴的体温。实验的观察期为5天。皮下植入体温芯片用于监测体温、体重变化。每日观察食蟹猴临床症变化,在感染后第0、3、6、9、14天取血测定白细胞总数和CD4+、CD8+比值;并于感染后3、6、9、14天各解剖一只食蟹猴取肺组织进行H5N1病毒的测定和分离。 |
模型表型数据 |
1.食蟹猴临床表现 |
投诉建议:
:010-82491398
报告问题解答:
:010-8646-0567-8
邮箱:
电话:
400-635-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