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2 22:26:15 更新时间:2025-05-13 21:33:25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2 22:26:15 更新时间:2025-05-13 21:33:25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 MN Tes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研究的经典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药物或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染色体的损伤效应。微核是细胞分裂后残留于胞质中的染色体片段或整条染色体,其形成与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体功能异常相关。通过观察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率,可快速、灵敏地检测受试物的潜在遗传毒性,为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该试验的核心检测项目包括: 1. 微核发生率:计算每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的细胞数量(‰); 2. 嗜多染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比例(PCE/NCE):评估受试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3. 剂量-效应关系分析:通过不同剂量组的对比,判断毒性的可重复性和相关性。 其中,微核率的显著性升高是判定遗传毒性的关键指标。
试验涉及的主要仪器包括: 1. 光学显微镜(配备100倍油镜):用于观察和计数微核; 2. 细胞离心涂片机:制备均匀的骨髓细胞涂片; 3. 恒温培养箱:控制染毒后小鼠的饲养环境; 4. 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可选):提高微核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电子天平与微量注射器:精确控制受试物剂量。
试验流程遵循标准化操作: 1. 动物分组与染毒: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如环磷酰胺)及受试物组,通过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受试物; 2. 采样时间设定:通常在染毒后24-48小时采集股骨骨髓; 3. 骨髓细胞制备:用胎牛血清混悬骨髓细胞,离心涂片并固定; 4. 染色处理:采用May-Grünwald/Giemsa双染法区分PCE和NCE; 5. 镜检计数:盲法随机观察至少2000个PCE,记录微核数量。
试验需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内标准: 1. OECD指南(OECD TG 474):规定试验设计、剂量选择及数据分析要求; 2. 中国国标(GB 15193.5-2014):明确微核试验的技术规范; 3. 结果判定标准: - 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 呈现剂量-反应关系; - PCE/NCE比值需>0.1,排除细胞毒性干扰。 阳性结果提示受试物可能具有遗传毒性风险,需进一步验证。
试验中需特别注意: 1. 动物品系选择(推荐使用SPF级昆明小鼠或C57BL/6小鼠); 2. 染毒时间和采样窗口期的精确控制; 3. 避免主观计数误差,建议双人独立复核; 4. 假阳性/假阴性的排查(如强细胞毒性物质可能抑制微核形成)。 尽管该方法灵敏度高、成本低,但无法区分染色体断裂与非整倍体效应,需结合其他遗传毒性试验综合评估。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