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手采样及检测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5 13:48:22 更新时间:2025-05-14 13:48:23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5 13:48:22 更新时间:2025-05-14 13:48:23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环节之一。由于手部直接接触患者、医疗器械及诊疗环境,若清洁消毒不彻底,极易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媒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约80%的院内感染与手部污染相关。因此,定期进行医护人员手部微生物采样及检测,是评估手卫生执行效果、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流程,可量化手部残留微生物数量,验证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并为改进手卫生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医护人员手部检测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 菌落总数检测:反映手部清洁后残留的微生物总量,常用单位CFU/cm²(菌落形成单位/平方厘米); 2. 致病菌筛查:重点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院内常见致病菌; 3. 消毒剂残留检测:评估含氯或醇类消毒剂是否过量残留,避免对医护人员手部皮肤造成损伤; 4. ATP生物荧光检测:通过三磷酸腺苷(ATP)快速判定手部有机物污染程度。
检测过程中需使用专业仪器保障结果准确性: - 微生物培养箱:用于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温度通常设定为35-37℃; - ATP荧光检测仪:实时测量手部ATP含量,检测限需达到10⁻¹⁵mol/L; - PCR仪:用于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无菌采样拭子与稀释液:符合GB 15982-2012标准的中和剂配方; - 菌落计数器:自动识别菌落形态并统计数量。
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采样与检测需遵循以下步骤: 1. 采样时机:应在手卫生操作后立即采样(如洗手后、戴手套前); 2. 采样区域:覆盖双手所有表面,重点为指缝、指尖等易污染部位; 3. 采样方法:使用浸有中和剂的无菌棉拭子,在25cm²区域内按“井”字形反复擦拭; 4. 样本处理:将拭子头剪入10mL中和剂溶液,震荡混匀后取1mL接种琼脂平板; 5. 结果判定:细菌总数≤5CFU/cm²为合格,致病菌不得检出。
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为检测提供技术依据: - 中国国家标准: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明确手部微生物限值; - 行业规范:WS/T 313-2019规定采样流程及评价方法; - 国际指南:WHO《手卫生技术参考手册》推荐ATP检测阈值≤200RLU; - 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需通过ISO 17025认证,定期进行培养基灵敏度验证。
通过系统化的检测体系,可有效监控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为医疗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