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族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8 04:05:22 更新时间:2025-05-17 04:05:22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18 04:05:22 更新时间:2025-05-17 04:05:22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B族毒素(包括B1、B2等)是毒性最强、致癌性最显著的一类。它们广泛存在于粮油作物(如玉米、花生、大米)及其加工食品中,长期摄入微量毒素即可导致肝损伤、免疫抑制甚至肝癌。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因此,开展黄曲霉毒素B族的精准检测对保障食品安全、预防公共卫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黄曲霉毒素B族的检测主要针对以下项目:
1. 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的单体,是风险评估的核心指标。
2. 黄曲霉毒素B2:与B1共存且毒性次之,需联合检测。
3. 总黄曲霉毒素B族含量:B1和B2的加和值,常用于判定样品合规性。
部分检测还会关注毒素的代谢产物(如M1),尤其在乳制品中需重点监控。
现代检测技术依赖高灵敏度仪器实现痕量分析:
1.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配备荧光检测器(FLD)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适用于定量分析。
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具有高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用于复杂基质样品检测。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仪(ELISA):快速筛查工具,适合大批量初筛。
4. 荧光光度计:结合免疫亲和柱净化,用于快速定量检测。
常用检测方法包括:
1. 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法(GB 5009.22):通过抗体特异性吸附毒素,洗脱后荧光定量,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
2. 液相色谱法(ISO 16050):采用C18色谱柱分离,FLD检测,检测限可达0.1 μg/kg。
3. 质谱联用法(AOAC 2000.16):通过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实现多毒素同步检测,准确性最优。
4. 快速检测试纸条:基于免疫层析原理,10分钟内完成半定量分析,适用于现场抽检。
国内外主要执行以下标准:
1. 中国国家标准:GB 2761-2017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限量为20 μg/kg(玉米、花生制品)。
2. 欧盟标准:EC 1881/2006要求坚果类B1≤8 μg/kg,总B族≤15 μg/kg。
3. 美国FDA标准:21 CFR 110规定食品中总黄曲霉毒素≤20 μg/kg。
4. 国际标准:ISO 16050(谷物)、CODEX STAN 193(食品污染物通用标准)。
检测过程中需严格遵循《GB 5009.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的样品前处理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随着纳米材料、分子印迹等新技术的应用,检测方法正向更高灵敏度、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