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检测概述
β-内酰胺酶 (β-Lactamase) 是由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水解酶,能够破坏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从而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这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机制之一。β-内酰胺酶的检测在多个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临床诊疗: 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菌是否产β-内酰胺酶(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酶等),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制定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以及控制耐药菌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
- 食品安全: 在乳品行业(尤其是牛奶),存在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用于降解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以规避抗生素残留超标的检测。因此,检测牛奶等食品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β-内酰胺酶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的关键环节。
- 药品质量控制: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确保使用的原料(如用作酶抑制剂的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或制剂本身不含有非预期的β-内酰胺酶活性,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微生物研究: 在细菌耐药性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新型抗菌药物或酶抑制剂的研发中,对β-内酰胺酶的类型、活性及流行情况的研究是基础工作。
因此,建立可靠、灵敏、特异的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细菌、食品、药品等)制定相应的检测项目和标准规范,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产品质量的核心任务。
检测项目
β-内酰胺酶的检测项目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 针对细菌(临床/环境样本):
- 定性检测:判断细菌分离株是否产生β-内酰胺酶(如产酶菌鉴定)。
- 表型确认试验:特异性检测特定类型的β-内酰胺酶,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如改良Hodge试验、双纸片协同/抑制试验、EDTA协同试验、mCIM/eCIM等)。
- 酶活性定量/半定量测定:测定细菌裂解液中β-内酰胺酶的活性水平(常用分光光度法)。
- 基因型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基因测序)检测编码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如blaTEM, blaSHV, blaCTX-M, blaKPC, blaNDM, blaOXA-48等),确定酶的类型。
- 针对食品(如牛奶):
- β-内酰胺酶总活性检测:筛查牛奶中是否非法添加了β-内酰胺酶。
- 针对药品: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的效价测定。
- 原料或制剂中是否存在非预期的β-内酰胺酶污染检测。
检测仪器
β-内酰胺酶检测涉及多种仪器设备:
- 微生物培养相关: 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菌落计数器。
- 生化分析相关:
- pH计(酸度计)/酸度指示法设备: 用于基于青霉素水解产酸原理的检测(如牛奶中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检测常用)。
- 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 最核心的仪器之一。用于定量测定β-内酰胺酶水解其特异性底物(如Nitrocefin,显色底物;或青霉素G、头孢噻肟等天然底物)导致吸光度变化的速率,从而计算酶活性(单位时间内底物水解量或产物生成量)。
- 高效液相色谱仪: 用于精确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减少或产物浓度增加的量,进行高精度定量分析(尤其在研究或药品质控中)。
- 微生物比浊仪/麦氏比浊计: 用于标准化细菌悬液浓度。
- 分子生物学相关: PCR仪、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测序仪(用于基因型检测)。
- 自动化药敏系统: 如VITEK® 2, BD Phoenix™, MicroScan WalkAway® 等,可集成进行初步的β-内酰胺酶表型筛选或确认试验。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种类繁多,需根据检测项目和条件选择:
- 微生物学方法(主要用于临床菌株定性及表型确认):
- 头孢硝噻吩纸片法: 快速定性检测细菌是否产β-内酰胺酶(包括青霉素酶)。头孢硝噻吩(Nitrocefin)由黄色变为红色/粉红色为阳性。
- 酸度指示法(主要用于牛奶检测): 样品与青霉素溶液共育,若含β-内酰胺酶则水解青霉素产酸,使pH指示剂(如溴甲酚紫)变色(黄变紫)。用酸度计测定pH变化更精确。
- 微生物抑制法: 利用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的指示菌(如藤黄微球菌)。若样品(如牛奶)含β-内酰胺酶,它会降解抗生素,使原本被抗生素抑制的指示菌得以生长。
- 双纸片协同/抑制试验: 用于检测ESBLs或AmpC酶。将待测菌涂布平板,中央贴含酶抑制剂的纸片(如克拉维酸),四周贴不同三代头孢纸片。若靠近抑制剂的头孢纸片抑菌圈显著增大(协同作用),提示产ESBLs。
- 改良Hodge试验: 经典的表型筛选碳青霉烯酶方法(灵敏度特异性有限)。
- 碳青霉烯酶失活试验 (mCIM/eCIM): 目前CLSI推荐的检测肠杆菌目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区分丝氨酸酶和金属酶)的标准方法。
- 生化分析法(定量/半定量测定酶活性):
- 分光光度法: 最常用且核心的方法。
- 显色底物法(如Nitrocefin法): 头孢硝噻吩被β-内酰胺酶水解后,黄色化合物(λmax≈390nm)转变为红色化合物(λmax≈486nm或≈538nm)。在486nm波长下连续监测吸光度升高速率(ΔA/min),可计算酶活性单位。
- 天然底物法(碘量法、羟胺法等): 以青霉素G等为底物,酶水解后产生青霉噻唑酸,可用碘滴定法(测定未被水解的青霉素消耗的碘量)或与羟胺反应生成异羟肟酸后比色测定(较少用)。分光光度法也可直接测定特定波长下天然底物(如头孢噻肟在λ=260nm)浓度随时间的下降速率。
- 高效液相色谱法: 精确测定反应前后底物(如青霉素)或产物(如青霉噻唑酸)的浓度变化,计算酶活性。精度高,但操作较复杂耗时。
- 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型检测): 设计特异性引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