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控制装置特性异常状态试验检测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及安全关键系统(如核电、化工、轨道交通等)中,独立的控制装置(Stand-alone Control Device, SCD)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装置负责执行特定的控制逻辑、数据采集、安全联锁或驱动命令,其可靠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生产效率。为了确保控制装置在遭遇非正常工况或内部故障时仍能维持预期的安全状态或实现安全停机,对其进行“特性异常状态试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这类检测的核心在于人为模拟各种可能的异常输入、环境干扰或内部失效条件,系统地评估装置在异常状态下的响应特性、功能保持能力、故障诊断能力以及最终的安全行为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和安全标准要求。通过模拟诸如电源波动/中断、信号线开路/短路、通讯中断、传感器故障、参数超出范围、执行器卡死、内部元件失效等典型异常情景,可以全面检验装置的鲁棒性、容错能力及失效安全机制的有效性。
检测项目
针对独立控制装置的特性异常状态试验检测,通常涵盖以下关键项目:
- 电源异常测试: 模拟电压过低、过高、波动、瞬间中断及恢复、电源反接等,检测装置在电源异常下的行为(如自动重启、数据保持、安全状态进入)。
- 输入信号异常测试: 包括模拟量输入超量程(高/低)、信号线开路、短路、接地故障;数字量输入信号粘连(常开/常闭)、抖动等,验证装置对错误信号的识别、处理及报警能力。
- 输出信号/负载异常测试: 模拟输出通道短路、开路、过载、负载不匹配,检查装置是否具有完善的输出保护(如限流、关断)及故障诊断功能。
- 通讯异常测试: 人为制造通讯总线中断、数据包错误、延迟、丢包、地址冲突等,评估装置在通讯故障下的处理逻辑(如超时判定、默认值设置、降级运行)。
- 内部故障模拟测试: 通过特定手段(如故障注入)模拟关键元器件(CPU、存储器、ADC/DAC、时钟)失效,测试装置的故障检测(如看门狗复位、自检)、隔离及安全响应机制。
- 环境应力下的异常测试: 结合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EMC)等环境应力,诱发或加剧装置在异常状态下的表现,评估其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 功能逻辑异常测试: 强制输入不合理的组合逻辑或超出预期的操作序列,检查装置能否正确处理或安全锁定。
- 失效安全(Fail-Safe)行为验证: 在所有模拟的异常状态或故障条件下,最终确认装置能否可靠地进入预设的安全状态(如安全停机、输出安全值、发出最高优先级报警)。
检测仪器
执行上述异常状态试验检测需依赖一系列专业仪器设备:
- 可编程电源: 用于精确模拟各种电源异常工况(电压、频率变化,中断/瞬变)。
- 信号发生器/校准器: 提供精确可控的模拟量(mA/V)和数字量(开关量)信号,并能模拟信号故障(开路、短路、超限)。
- 电子负载: 模拟控制装置输出端的各种负载条件,特别是短路、过载等异常负载。
- 通讯协议分析仪/故障注入器: 用于监测、记录总线通讯,并能主动注入通讯错误(如CAN、Modbus、Ethernet/IP、PROFIBUS等)。
- 故障注入设备(FIT): 专门用于在电路板或芯片级别注入物理故障(如引脚短路/开路、电源扰动)。
- 环境试验箱: 提供温湿度循环、高温、低温等环境应力。
- 振动台: 模拟机械振动环境。
- 电磁兼容(EMC)测试设备: 如信号源、功率放大器、耦合网络、接收机、天线等,用于进行ESD、EFT/Burst、Surge、CS、RS等抗扰度试验。
- 数据采集记录仪(DAQ): 多通道高速同步采集被测装置的输入、输出、内部状态信号及环境参数。
- 测试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 用于编排测试序列、自动控制仪器、注入异常、采集数据、记录结果并生成报告。
检测方法
特性异常状态试验检测通常采用以下系统化方法:
- 需求分析与测试计划制定: 基于装置的功能安全规范(如SIL等级要求)、设计文档、安全要求规范(SRS)及适用的标准,识别关键的异常状态场景,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确定测试项目、条件、步骤、通过准则。
- 测试环境搭建: 按照测试计划连接被测装置(DUT)、电源、负载、信号源、通讯接口及数据记录设备。确保连接可靠,测量点准确。
- 功能基准测试: 在正常条件下,首先验证装置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作为后续异常测试的基准。
- 异常状态注入:
- 单点故障注入: 依次、独立地施加单一类型的异常(如仅断一根输入信号线)。
- 组合故障注入: 在特定场景下,同时或按顺序注入多个相关联的异常(如通讯中断时再叠加一个输入超限)。
- 环境应力下的故障注入: 在施加环境应力(如高温、强干扰)的同时或之后注入功能异常。
- 响应监测与记录: 使用数据采集设备实时、同步记录:
- 注入的异常参数(如断开的信号线标识、干扰强度)。
- 装置的所有关键输入、输出信号状态。
- 装置内部状态指示(如LED灯、状态寄存器)、报警信息、通讯报文。
- 装置的最终行为(如是否停机、输出是否进入安全态)。
- 环境参数(如温度、干扰强度)。
- 结果评估: 将记录的响应与测试计划中定义的预期安全行为(如特定的输出状态、报警代码、进入安全模式的时间)进行比对,判断是否满足通过准则。
- 重复性与边界测试: 对关键异常场景进行多次重复测试,并在参数的边界值(如刚好低于/高于报警阈值)附近进行测试,验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报告编制: 详细记录测试条件、过程、数据、结果(通过/失败)及任何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形成正式的测试报告。
检测标准
进行独立的控制装置特性异常状态试验检测,需遵循或参考相关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常见标准包括:
- 功能安全基础标准:
- IEC 61508: 《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系列标准。是所有工业领域功能安全的通用基础标准,为异常状态测试(特别是故障注入)提供了方法论和要求(如Part 2 对硬件的要求, Part 3 对软件的要求)。其定义的SIL(安全完整性等级)直接决定了异常测试的覆盖率和严酷度要求。
- ISO 13849 / IEC 62061: 针对机械安全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标准。它们基于IEC 61508,但更具体化到机械设备。同样要求通过测试(包括故障注入)来验证安全相关控制部件(SRP/CS)的性能等级(PL)/安全完整性等级(SIL)。
- 特定领域安全标准:
- 核电: IEEE 603, IEC 61513, IEC 61226 等标准对核电站仪表和控制系统有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异常状态测试是验证其满足单一故障准则(SFC)和故障安全原则的关键手段。
-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