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消毒剂中有效氯的检测是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常用方法如下(以游离氯检测为例):
---
### 常用检测方法
#### 1. DPD分光光度法(国标推荐)
- 原理:
消毒剂中的氯与试剂 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 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通过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计算浓度。
- 步骤:
1. 取适量消毒剂溶液稀释至合适浓度。
2. 加入DPD试剂,摇匀后静置显色(通常呈粉红色)。
3. 用分光光度计在 515nm波长 下测定吸光度。
4. 根据标准曲线换算有效氯含量(单位:mg/L)。
- 特点:
精度高、操作规范(依据《GB/T 5750.1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
#### 2. 碘量滴定法(经典定量法)
- 原理:
氯在酸性环境中氧化碘化钾(KI)释放碘(I₂),再用硫代硫酸钠(Na₂S₂O₃)滴定碘,通过消耗量计算氯含量。
- 步骤:
1. 取样品加稀硫酸酸化。
2. 加入过量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碘。
3. 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
4. 加入淀粉指示剂(变蓝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5. 根据硫代硫酸钠消耗量计算有效氯浓度。
- 计算公式:
\( \{有效氯} (\{mg/L}) = \frac{(V \times C \times 35.45)}{V_{\{样}}} \times 1000 \)
(V:滴定体积;C:硫代硫酸钠浓度;Vₛ:样品体积)
- 适用场景:
实验室精确测定,对操作要求较高。
---
#### 3. 快速检测试纸法(现场适用)
- 方法:
将专用氯检测试纸浸入消毒液,颜色变化对比比色卡。
- 优点:
操作简便(30秒出结果)、无需设备,适合餐饮单位现场自查。
- 注意:
精度较低(±10-20%),需定期校准。
---
### 关键注意事项
1. 取样代表性:
充分混匀消毒液后取样,避免沉淀影响结果。
2. 干扰因素:
- 高浓度有机物或金属离子可能干扰显色。
- 溴、臭氧等氧化剂会产生类似反应(需特殊试剂排除)。
3. 安全防护:
稀释浓消毒剂时戴手套/护目镜,避免接触皮肤。
4. 标准依据:
参照《GB 1493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剂》对有效氯含量的限值要求(如含氯消毒剂一般需≥2000mg/L)。
---
### 结果解读
- 有效氯浓度达标:
≥标签标注浓度(如餐具浸泡消毒液通常需100~250mg/L)。
- 浓度不足:
消毒效果不达标,需更换消毒剂或调整配制比例。
- 浓度过高:
可能腐蚀餐具、产生刺激性气味,且残留氯危害健康。
建议:餐饮单位宜采用 DPD试纸+定期实验室滴定 结合的方式,兼顾效率与准确性。检测频率应≥1次/天并记录台账。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