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互作用检测:揭示生命分子间的对话
生物相互作用检测是指利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以及小分子配体等)之间特异性识别、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生物学效应(如构象变化、信号传导、复合物形成、酶催化活性调节等)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基础,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免疫应答到药物作用机制,都依赖于精准的分子间识别与结合。深入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药物靶点发现与验证、药物筛选与优化、诊断试剂开发以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能够解析复杂的生命网络,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并最终推动精准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
核心检测项目
生物相互作用检测涵盖广泛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
-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两个或多个蛋白质之间是否结合、结合的强度(亲和力)、速率(动力学)以及形成的复合物结构。
- 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探究转录因子、核酶等蛋白质与DNA或RNA的结合特异性、结合位点及调控功能。
- 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先导化合物、代谢物、辅因子等小分子与靶蛋白的结合,用于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
- 核酸-核酸相互作用:研究DNA-DNA杂交、RNA-RNA配对及反义核酸作用等。
- 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分析细胞表面受体(如GPCRs、激酶受体)与其天然配体或合成药物的结合特性。
-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评估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结合强度,是免疫分析和诊断的核心。
- 酶-底物/抑制剂相互作用:测量酶催化活性、酶促反应动力学以及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检测仪器
现代生物相互作用检测高度依赖精密仪器,主要设备包括:
-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利用光在金属表面激发的等离子波对表面折射率变化的敏感性,实时、无标记检测分子结合和解离过程,提供动力学参数。
- 生物膜干涉技术仪:基于白光干涉原理,实时测量生物分子结合到传感器表面引起的膜层厚度变化,用于无标记相互作用分析。
- 等温滴定量热仪:直接测量分子结合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提供结合常数、焓变、熵变和化学计量比等热力学参数。
- 微量热泳动仪:基于分子在温度梯度场中的定向迁移速度变化(与分子大小、电荷、水化层有关)来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
- 酶标仪:广泛应用于基于比色、荧光、化学发光等标记方法的相互作用检测,如ELISA、荧光偏振等。
- 荧光光谱仪/荧光偏振仪:利用荧光标记分子的荧光强度、寿命、偏振等变化来研究相互作用。
- 圆二色谱仪:通过检测手性分子对左右圆偏振光吸收的差异,研究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构象变化。
- 分析型超速离心机:通过沉降速度或沉降平衡实验分析溶液中分子的聚集状态、分子量、组成和结合常数。
常用检测方法
生物相互作用检测方法多样,根据原理可分为:
- 无标记技术:
- 表面等离子共振
- 生物膜干涉技术
- 等温滴定量热法
- 微量热泳动
- 分析超速离心
- 标记技术: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荧光偏振/各向异性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时间分辨荧光
- 生物素-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系统
- 放射配体结合实验
- 基于细胞的检测:
- 双分子荧光互补
-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邻近连接实验
- 共免疫沉淀
- Pull-down 实验
重要检测标准
为确保生物相互作用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遵循相关标准至关重要:
- ISO/IEC 17025:2017: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这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金标准,适用于所有进行生物检测的实验室。
- 药典标准:各国药典(如USP, EP, ChP)中收录的相关生物活性/效力测定方法、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等,具有法定效力。
- ICH 指导原则: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发布的Q系列(质量)指导原则,如Q2(R1)分析程序验证、Q6B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建立等,涉及生物制品活性测定(常基于相互作用)的方法验证。
- 仪器制造商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厂商提供的标准操作流程、维护保养及校准规范。
- 方法学验证指南:进行任何生物相互作用检测方法开发后,需要按照相关指南(如ICH Q2(R1))进行验证,确认其特异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和耐用性等是否符合要求。
- 数据报告规范:对于特定技术(如SPR),有推荐的报告格式,以确保关键参数(如实验条件、结合曲线、动力学拟合结果)透明呈现。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