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粘附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2 19:16:16 更新时间:2025-06-09 18:13:18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2 19:16:16 更新时间:2025-06-09 18:13:18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血小板粘附检测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实验室项目之一,主要用于诊断和监测与止血功能相关的疾病。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通过粘附于受损血管内皮、释放活性物质并聚集形成血栓,这一过程对维持正常止血功能至关重要。若血小板粘附能力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或血栓风险增加(如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该检测常用于术前筛查、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评估、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如Bernard-Soulier综合征)的诊断,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血小板粘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 血小板粘附率:反映血小板与异物表面(如玻璃、胶原)结合的能力; 2. 时间依赖性粘附曲线:分析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粘附动态变化; 3. 聚集功能关联性检测:结合ADP、胶原等诱导剂评估粘附后的聚集反应。 其中,粘附率是核心指标,正常参考值通常为45%-79%(因方法和仪器不同略有差异)。
现代实验室主要依赖以下仪器完成检测: 1. 血小板聚集仪(如Chrono-Log系列):通过光学或阻抗法实时监测粘附过程; 2. 流式细胞仪:检测粘附相关膜蛋白(如GPⅡb/Ⅲa)的表达水平; 3. 微流控芯片系统:模拟血管微环境,实现高精度动态分析; 4.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如Sysmex CS系列):集成粘附与凝血功能检测模块。
目前主流的检测技术包括:
将全血通过填充玻璃珠的柱子,计算通过前后血小板数量差值得出粘附率。此法操作简单但灵敏度较低。
使用特制玻璃球在恒温系统中旋转,通过测定血小板在球体表面的覆盖率评估粘附能力,结果更接近生理状态。
采用CD41/CD61荧光抗体标记血小板,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粘附强度,适用于科研级高精度需求。
国际通用的标准体系包括: 1. ISTH指南(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规定样本采集需使用3.2%枸橼酸钠抗凝,检测需在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 2. CLSI H21-A5:明确仪器校准频率和室内质控要求; 3. 中国行业标准WS/T 359-2011:规定玻珠柱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4. 室间质评计划:定期参与CAP或CNAS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 检测报告需注明方法学、参考区间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抗凝剂浓度、离心速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