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3 17:26:42 更新时间:2025-05-13 19:15:0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3 17:26:42 更新时间:2025-05-13 19:15:0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 ATⅢ)是人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活化的凝血因子X(FXa)等关键凝血酶来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系统的平衡。ATⅢ活性的降低或缺乏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风险显著升高,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因此,抗凝血酶Ⅲ测定在凝血功能评估、遗传性ATⅢ缺乏症诊断、肝病或肾病相关凝血异常的监测以及肝素治疗效果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通过检测ATⅢ的活性或抗原含量,可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通常包含以下检测项目:
1. ATⅢ活性测定:通过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评估ATⅢ的生理功能活性,反映其抑制凝血酶的能力。
2. ATⅢ抗原含量测定:采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或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ATⅢ的蛋白浓度。
3. 结合肝素活性检测(可选):评估ATⅢ在肝素存在下的协同抗凝效果,用于肝素抵抗患者的分析。
适用人群包括:疑似遗传性ATⅢ缺乏症患者、反复血栓形成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及长期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
抗凝血酶Ⅲ检测需依托专业凝血分析仪器,常见设备包括:
1.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如Sysmex CS系列、Stago STA-R Evolution):支持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通量高,结果稳定性强。
2. 分光光度计:用于手动法检测发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需配合温育系统使用。
3. 酶标仪(如BioTek ELx808):适用于ELISA法的抗原含量检测。
仪器需定期校准并参与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包括:
1. 发色底物法:
- 原理:ATⅢ与过量凝血酶结合后,残余凝血酶分解发色底物(如Tos-Gly-Pro-Arg-pNA),通过测定405nm吸光度变化计算ATⅢ活性。
- 步骤:血浆样本与凝血酶混合→加入发色底物→孵育→读取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定量。
2. 免疫比浊法:
- 原理:ATⅢ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浊度变化测定抗原含量。
- 步骤:样本与试剂混合→监测浊度变化速率→计算结果。
两种方法需严格质控,避免溶血、脂血或反复冻融样本对结果的影响。
抗凝血酶Ⅲ检测需遵循以下标准:
1. 国际标准:
- CLSI H21-A5(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规定凝血因子检测的性能验证要求。
- WHO国际标准品(NIBSC代码:12/300)用于试剂校准。
2. 国内标准:
- WS/T 359-2011《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指南》。
- YY/T 1246-2014《抗凝血酶Ⅲ测定试剂盒》行业标准,明确精密度(CV≤5%)、线性范围(50%-150%)等技术要求。
3. 参考区间:成人ATⅢ活性一般为80%-120%,抗原含量约0.15-0.35g/L,需根据实验室建立的本地参考值调整。
检测过程中需同步开展室内质控(如正常/异常质控血浆),并定期参与CAP或CNAS组织的室间质评。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