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酮胶(硅酮密封胶、硅酮结构胶等)作为建筑、电子、汽车等领域的核心粘接与密封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密封效果、耐久性及安全合规性。检测需围绕物理性能、化学特性、耐久性、环保安全四大维度展开,遵循国家标准(如GB/T 14683-2017《建筑用硅酮密封胶》)、国际标准(如ASTM C920、ISO 11600)及行业规范。以下为系统化检测方案:
一、物理性能检测
-
挤出性与表干时间
- 挤出性:25℃下通过标准喷嘴(直径6mm)的挤出速率≥80g/min(GB/T 13477);
- 表干时间:指触干燥时间≤3小时(GB/T 14683)。
-
固化性能
- 固化深度:23℃/50%RH条件下,7天固化深度≥3mm(ASTM C679);
- 完全固化时间:达到90%强度的时间≤21天(通过硬度测试验证)。
-
力学性能
- 拉伸强度≥0.45MPa(GB/T 528);
- 断裂伸长率≥100%(电子拉力机测试,速度500mm/min);
- 硬度(邵氏A):20-60 Shore A(ASTM D2240)。
二、化学与成分分析
-
主成分与纯度
- 硅氧烷含量≥99%(热重分析TGA,残留灰分≤1%);
- 交联剂类型:红外光谱(FTIR)检测甲基、苯基或氟硅烷特征峰。
-
有害物质检测
- VOC释放≤50g/L(气候箱法,GB 18583);
- 重金属(Pb、Cd、Cr⁶⁺):XRF筛查≤100ppm(RoHS指令);
- 甲醛≤0.1%(分光光度法,GB/T 15516)。
-
酸碱度(pH值)
- 中性硅酮胶:pH 6.5-8.5(避免腐蚀基材,电位法测定)。
三、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检测
-
耐候性测试
- 紫外老化:QUV加速老化1000小时,拉伸强度保留≥80%(ISO 4892-3);
- 湿热老化:85℃/85%RH 1000小时,无开裂或脱粘(GB/T 2423.3)。
-
耐温性
- 高温性能:150℃×168h后硬度变化≤±5 Shore A;
- 低温弹性:-40℃×24h,弯曲180°无裂纹(ASTM D2137)。
-
耐介质腐蚀
- 耐酸/碱:5% HCl/NaOH浸泡7天,体积变化率≤±5%(ISO 175);
- 耐油性:ASTM 1#油浸泡后质量变化≤3%。
四、粘结与密封性能检测
-
粘结强度
- 拉伸粘结强度≥0.45MPa(基材:玻璃、铝材、混凝土,GB/T 13477);
- 剪切强度≥0.6MPa(ASTM D1002)。
-
密封性验证
- 气密性:0.1MPa气压下保压15分钟,泄漏量≤0.1mL/min(ISO 11600);
- 水密性:模拟风雨环境(喷淋压力0.3MPa),无渗漏。
-
位移能力(结构胶)
- 动态荷载测试:±25%接缝位移循环100次,无开裂(ETAG 002)。
五、质量控制与认证
-
生产端关键控制点
- 原料批次检验:硅油纯度(GC-MS分析),白炭黑分散均匀性(SEM检测);
- 固化监控:实时监测温湿度(23±2℃,50±5%RH)。
-
国际认证
- CE认证(EN 15651:建筑密封胶标准);
- UL认证(阻燃硅酮胶,UL 94 V-0);
- FDA认证(食品接触级,21 CFR 177.2600)。
-
用户端验收标准
- 外观检查:无气泡、结皮或颗粒物;
- 固化检验:硬度达标(邵氏A±3)。
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粘结失效
- 原因:基材清洁不彻底或固化条件不符;
- 方案:基材用丙酮清洗,确保固化环境温湿度达标。
-
固化慢或不固化
- 原因:湿度过低(<40%)或催化剂失效;
- 方案:添加湿度促进剂,检测催化剂活性(TGA分析)。
-
黄变或粉化
- 原因:紫外线或高温氧化;
- 方案:改用苯基或氟硅酮胶,添加UV吸收剂(如Tinuvin 1130)。
七、环保与安全建议
- 低VOC配方:选用铂金催化剂体系(无溶剂型);
- 废弃物处理:固化后硅酮胶按一般固废处理(无毒性,GB 5085.3)。
总结 硅酮胶检测需以“粘结可靠、耐久耐候、安全环保”为核心,结合实验室分析(成分、力学)、环境模拟(老化、温变)及实际工况验证(气密、位移),确保产品满足建筑幕墙、电子封装、汽车制造等场景需求。企业应建立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全检的质控体系,并针对特殊需求(如阻燃、导电)开发专项检测方案(如氧指数≥30%、体积电阻率≤10⁶Ω·cm),推动硅酮胶向高性能、功能化方向升级。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