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如钨钴类、钨钛钴类)是切削工具、模具及耐磨件的核心材料,其检测需围绕 成分精度、物理性能、微观结构、服役性能 四大核心展开,确保材料的高硬度、耐磨性与可靠性。以下是硬质合金检测的关键项目与技术要点:
一、成分与相组成检测
- 主成分分析
- WC含量: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定,误差≤±0.5%(ISO 4499-2);
- Co粘结相比例:6%-20%(常规牌号),化学滴定法(GB/T 5124)。
- 微量元素与杂质
- TiC/TaC添加量:ICP-OES检测,用于高温合金(如YT类),TiC≤10%;
- 杂质元素(Fe、Cr):≤0.5%(避免脆性相生成,ASTM B887)。
- 相结构分析
- XRD物相鉴定:确认WC、Co相及η相(如Co₃W₃C)的存在与分布;
- 碳含量控制:游离碳≤0.1%,总碳量5.5%-6.0%(碳硫分析仪,ISO 3907)。
二、物理与机械性能检测
- 密度与孔隙度
- 阿基米德法:相对密度≥99.5%(GB/T 3850);
- 孔隙度评级:A02-B00(金相法,ISO 4505)。
- 硬度与韧性
- 洛氏硬度(HRA):88-93(YG类合金,ISO 3738);
- 维氏硬度(HV30):1200-1600(高钴牌号,GB/T 4340);
- 断裂韧性(KIC):≥10MPa·m¹/²(压痕法,ASTM B771)。
- 抗弯强度
- 三点弯曲试验:≥2000MPa(WC-10%Co,ISO 3327)。
三、微观结构与均匀性检测
- 晶粒度与分布
- 金相显微镜:WC晶粒尺寸0.5-5μm(粗/中/细晶,ISO 4499-3);
- 晶粒均匀性:晶粒尺寸极差≤1μm(SEM-EDS面扫)。
- 粘结相分布
- 钴池检测:Co相连续分布,无局部富集(金相图谱A00-C00,ISO 4499-4);
- 孔洞与缺陷:孔隙≤10μm,每平方毫米≤5个(GB/T 3488)。
- 涂层结合力(涂层硬质合金)
- 划痕试验:临界载荷LC≥50N(TiAlN涂层,ISO 26443);
- 热震试验:1100℃↔室温循环20次,无剥落(DIN 50124)。
四、服役性能与耐久性评估
- 耐磨性测试
- 磨粒磨损:ASTM G65,磨损量≤0.1cm³(橡胶轮法,载荷30N);
- 高温红硬性:800℃×4h后硬度保留≥85%(ISO 4883)。
- 切削性能验证
- 车削试验:切削速度200m/min,刀具寿命≥30分钟(ISO 3685);
- 崩刃率:断续切削100次,刃口无宏观缺损(JIS B4053)。
- 腐蚀与氧化
- 盐雾试验:5% NaCl喷雾500h,质量损失≤0.1mg/cm²(GB/T 10125);
- 高温氧化:900℃×10h氧化增重≤2mg/cm²(ASTM G54)。
五、检测标准与限值
检测项目 |
国际标准 |
国内标准 |
典型限值 |
WC含量测定 |
ISO 4499-2 |
GB/T 5124 |
标称值±0.5% |
洛氏硬度(HRA) |
ISO 3738 |
GB/T 3848 |
88-93(YG类) |
抗弯强度 |
ISO 3327 |
GB/T 3851 |
≥2000MPa(WC-10%Co) |
孔隙度评级 |
ISO 4505 |
GB/T 3488 |
A02-B00(无可见孔隙) |
六、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问题现象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硬度不足 |
Co含量偏高或WC晶粒粗大 |
调整成分配比(降Co增WC),细化晶粒(添加VC晶粒抑制剂) |
抗弯强度低 |
孔隙率高或Co分布不均 |
优化烧结工艺(HIP处理),提高原料粉末纯度(≤0.3μm) |
切削崩刃 |
韧性不足或涂层结合力差 |
提高Co含量(12%-15%),增加涂层厚度(TiCN+Al₂O₃复合涂层) |
高温氧化严重 |
TiC/TaC添加不足或晶界氧化 |
添加TaC(5%-10%)提升抗氧化性,采用SPS快速烧结工艺 |
七、检测流程建议
- 原料控制
- WC/Co粉末费氏粒度(0.8-2.0μm)、氧含量(≤0.3%)检测;
- 喷雾干燥造粒流动性(霍尔流速≤35s/50g)。
- 生产过程监控
- 压制密度:生坯密度≥50%理论密度(激光测厚仪);
- 烧结曲线:温度1400-1500℃,真空/低压烧结(实时记录收缩率)。
- 成品全检与认证
- 批次抽检:每炉批抽5片,检测硬度、密度、金相;
- 第三方认证:通过ISO 9001、NADCAP(航空材料)等标准。
总结
硬质合金检测需以 “高精度、高性能、高稳定” 为核心:
- 核心指标:WC含量偏差≤±0.5%、HRA≥90、抗弯强度≥2000MPa;
- 工艺优化:纳米晶WC制备、梯度结构设计(表面富Co层)、CVD/PVD复合涂层;
- 应用适配:区分切削工具(高硬度)、矿山工具(高韧性)、精密模具(低孔隙)等级别需求。
建议企业建立 “成分-工艺-性能”全链路质控体系,结合AI辅助金相分析(自动评级)与数字化工艺仿真,推动硬质合金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等高端领域的技术突破。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