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09 12:30:33 更新时间:2025-05-13 21:16:5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09 12:30:33 更新时间:2025-05-13 21:16:5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真菌(特别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剧毒次级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这类毒素在温暖潮湿环境下极易污染农产品,特别是玉米、花生、棉籽等粮油作物以及坚果类食品。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肝毒性、致癌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黄曲霉毒素污染造成的农产品损失达数百万吨,同时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和贸易争端屡见不鲜。因此,开展黄曲霉毒素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控制、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技术手段。
黄曲霉毒素检测主要针对以下六种主要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B2(AFB2)、G1(AFG1)、G2(AFG2),以及其代谢产物M1(AFM1)和M2(AFM2)。检测范围涵盖:粮食作物(玉米、大米、小麦等)、油料作物(花生、棉籽、大豆等)、坚果类(开心果、核桃、杏仁等)、调味品(辣椒粉、胡椒粉等)、乳制品(牛奶、奶粉等)以及饲料原料。根据产品用途和监管要求,检测可分为定性检测(筛查)和定量检测(确证)两种类型,检测限通常要求达到μg/kg甚至ng/kg级。
现代黄曲霉毒素检测主要采用以下仪器设备:1)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配备荧光检测器(FLD),这是目前最常用的确证仪器;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适用于复杂基质和多组分同时检测;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仪(ELISA),用于快速筛查;4)免疫亲和柱净化系统,用于样品前处理;5)荧光光度计,用于柱后衍生检测;6)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辅助设备还包括均质器、离心机、氮吹仪、旋转蒸发仪等样品前处理设备。
标准检测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1)样品制备:将样品粉碎至可通过20目筛,混匀后四分法取样;2)提取:常用70%甲醇水溶液或乙腈-水(84:16)混合液振荡提取;3)净化:采用免疫亲和柱特异性吸附黄曲霉毒素,去除基质干扰;4)衍生化(对HPLC-FLD法):采用柱后碘衍生或光化学衍生增强荧光信号;5)仪器分析:HPLC-FLD法典型条件为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45:55),流速1.0mL/min,激发波长360nm,发射波长440nm;6)定量分析:采用外标法或内标法进行定量计算。
我国现行的主要标准包括: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 5009.24-201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国际标准主要有:ISO 16050:2011《谷物、坚果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及总黄曲霉毒素测定》、AOAC Official Method 991.31、欧盟委员会法规(EC) No 1881/2006等。这些标准对取样方法、前处理工艺、仪器参数、结果计算等均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GB 2761-2017规定,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为: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AFB1≤20μg/kg,总量≤20μg/kg;大米、植物油中AFB1≤10μg/kg;其他谷物、豆类中AFB1≤5μg/kg;婴幼儿配方食品中AFM1≤0.5μg/kg;液态乳中AFM1≤0.1μg/kg。检测结果判定需考虑测量不确定度,当检测结果接近限量值时,应采用确证方法进行复核。对于阳性样品,需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进行复检确认,确保结果准确可靠。实验室应定期参加能力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溯源性。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