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检测项目
-
外观性状检测
- 内容: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断面特征、气味等。
- 意义:传统鉴别方法的基础,例如通过断面颜色判断丹参的真伪,或通过气味鉴别薄荷的优劣。
- 标准:依据《中国药典》对性状的描述进行比对。
-
水分含量测定
- 方法:烘干法、甲苯法、红外快速测定法等。
- 重要性:水分过高易导致霉变,影响药效和储存稳定性。
-
灰分检测
- 总灰分:反映药材中无机盐、泥沙等杂质的含量。
- 酸不溶性灰分:检测泥沙等非生理性杂质的残留量。
- 应用:如阿胶的灰分超标可能由加工过程中杂质未除净导致。
-
浸出物测定
- 方法:水浸出物、醇浸出物(不同浓度乙醇)。
- 意义:评估药材中可溶性成分的含量,间接反映药效物质的丰度。
二、化学成分分析
-
有效成分定量检测
- 技术: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薄层色谱(TLC)、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 常见指标:
- 人参皂苷(人参)、丹参酮(丹参)、黄芩苷(黄芩)、绿原酸(金银花)等。
- 国际标准:部分药材需符合欧盟或美国药典的限量要求。
-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
- 检测元素:铅(Pb)、砷(As)、镉(Cd)、汞(Hg)、铜(Cu)等。
- 限量标准:
- 《中国药典》规定铅≤5mg/kg,砷≤2mg/kg;
- 欧盟对中药材的铅限量为3mg/kg,日本对砷的限量更严格。
-
农药残留检测
- 常见农残: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
- 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 风险点:种植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农药可能导致残留超标。
三、真伪鉴别与掺假检测
-
显微鉴别
- 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淀粉粒、导管、纤维等特征。
- 应用:鉴别川贝母与平贝母、冬虫夏草与其伪品等。
-
DNA分子鉴定
- 技术:DNA条形码技术(ITS、rbcL等基因片段测序)。
- 优势:精准识别物种,尤其适用于粉碎或加工后的药材。
-
指纹图谱技术
- 原理:通过HPLC或GC建立药材化学成分的“指纹”,比对真伪。
- 案例:用于鉴别不同产地的三七或黄芪。
四、生物毒素检测
-
黄曲霉毒素(AFs)
- 来源:储存不当导致霉变,常见于种子类药材(如薏苡仁、酸枣仁)。
- 限量:中国药典规定黄曲霉毒素B1≤5μg/kg,总量≤10μg/kg。
-
其他真菌毒素
- 如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需根据药材种类针对性检测。
五、微生物检测
-
需氧菌总数
- 标准:口服药材≤10⁵ CFU/g,直接入药的粉末≤10³ CFU/g。
-
致病菌检测
六、特殊检测项目
-
二氧化硫残留
- 来源:硫磺熏蒸过度(常见于山药、百合、当归)。
- 限量:中国药典规定≤150mg/kg。
-
溶剂残留检测
- 对象:提取物或炮制过程中使用的乙醇、石油醚等。
- 方法:顶空气相色谱法。
七、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 生产环节:原料入厂检验、炮制工艺监控。
- 流通环节:市场抽检、进口药材通关检测。
- 科研领域:药材资源评价、新品种开发。
八、未来趋势
- 快速检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NIRS)用于现场快速筛查。
- 多组学技术:整合代谢组学、基因组学提升检测全面性。
- 智能化平台:结合AI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质量追溯与风险预警。
总结
中药材检测项目的系统化与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石。通过理化、生物学、分子技术等多维度检测,可有效保障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为中药国际化奠定质量基础。
分享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