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目的
通过施加静力荷载至设计极限或破坏状态,验证以下性能:
- 锚固系统在长期静载下的承载能力;
- 锚固组件(锚具、锚杆、混凝土基材等)的协调变形能力;
- 锚固失效模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主要检测项目
1. 外观质量检查
- 目的:确认锚固组件无裂纹、锈蚀、变形等缺陷。
- 方法:目视检查或使用放大镜、超声波探伤仪等工具检测表面质量。
- 标准依据:GB/T 14370《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JT/T 329《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2. 锚固效率系数(η)
- 定义:锚具实际承载力与预应力筋理论极限强度的比值。
- 计算公式: �=�实际�理论×100%η=F理论F实际×100% 其中,�实际F实际为试验中锚具的实测极限拉力,�理论F理论为预应力筋的标准极限抗拉强度。
- 合格标准:η≥95%(根据GB/T 14370)。
3. 极限拉拔力测试
- 目的:测定锚固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
- 方法:采用液压千斤顶或伺服加载系统分级加载,直至试件破坏。
- 关键参数:
- 荷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设计荷载的10%~20%,持荷时间≥5分钟;
- 破坏荷载:记录试件失效前的最大荷载值。
4. 位移监测
- 检测内容:
- 锚具滑移量:锚具与预应力筋之间的相对位移;
- 基材变形:混凝土或岩土基体的压缩或开裂情况。
- 工具:位移传感器、千分表、应变片。
- 允许偏差:锚具滑移量≤2 mm(参考JT/T 329)。
5. 残余变形与回弹性
- 目的:评估卸载后锚固系统的弹性恢复能力。
- 方法:加载至设计荷载的1.2倍后卸载,测量残余变形量。
- 合格标准:残余变形应小于总变形的10%。
6. 锚固系统协调性
- 检测要点:
- 各组件(锚具、锚杆、垫板等)的受力均匀性;
- 荷载传递路径是否连续,避免应力集中。
7. 环境因素影响试验(可选)
- 模拟条件:高温、低温、潮湿、腐蚀环境等;
- 方法:将试件置于特定环境中预处理后,再进行静载试验。
8. 重复加载性能
- 目的:验证锚固系统在多次加载-卸载循环后的性能稳定性。
- 方法:按设计荷载的80%进行10次循环加载,观察位移变化和损伤累积。
9. 破坏形态分析
- 常见失效模式:
- 预应力筋断裂(理想失效模式);
- 锚具滑移或开裂;
- 基材劈裂或拔出。
- 判定标准:失效应优先发生在预应力筋而非锚具或基材(确保锚具安全冗余)。
三、试验设备与流程
- 设备:万能试验机、液压千斤顶、荷载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 试件制备:按规范要求安装锚固系统,确保基材强度达标(如混凝土≥C30)。
- 流程:
- 预加载至10%设计荷载,消除间隙;
- 分级加载并记录荷载-位移曲线;
- 持续加载至破坏或达到目标荷载。
四、结果判定与报告
- 合格判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锚固效率系数η≥95%;
- 极限拉拔力≥设计荷载的1.2倍;
- 锚具滑移量和残余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 破坏模式符合规范要求。
- 试验报告内容:试件参数、加载过程、荷载-位移曲线、失效照片、结论与建议。
五、应用场景
- 工程领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悬索桥锚碇、边坡支护、设备基础锚固;
- 典型案例:斜拉桥拉索锚具验收、隧道支护锚杆承载力验证。
六、相关标准
- GB/T 14370-202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JT/T 329-2023《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JGJ 145-201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通过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可全面评估锚固系统的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需严格遵循标准流程,确保数据真实性和结论可靠性。
分享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