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模块)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24 04:52:35 更新时间:2025-05-23 04:52:3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5-24 04:52:35 更新时间:2025-05-23 04:52:36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针刺检测是锂电池安全性能测试中的关键项目,主要用于模拟电池内部发生金属异物穿刺时的热失控反应。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刺测试已成为验证电池模块安全设计的核心检测手段。该检测通过模拟极端工况下的内部短路场景,评估电池在受到机械损伤时的热扩散特性、电压变化趋势及是否引发起火爆炸等危险情况,为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针刺检测包含多项关键指标:1) 热失控触发温度检测,监控针刺瞬间及后续的热量变化;2) 电压降幅测试,记录穿刺过程中的电压波动特性;3) 防爆性能验证,观察是否发生壳体破裂或电解液喷射;4) 热扩散控制评估,检测相邻电芯是否发生连锁反应;5) 表面温度分布测绘,使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热传播路径。部分高端测试还会同步采集气体成分,分析热失控时释放的可燃气体种类及浓度。
检测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构成:1) 数控针刺试验机,配备φ3-8mm钨钢针头,穿刺速度可调范围1-100mm/s;2) 高温绝缘测试台,耐温需达1200℃以上;3)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同步记录电压、温度、压力等参数;4) 红外热成像仪,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20×240;5) 防爆测试舱,符合EN 60079爆炸性环境防护标准;6) 高速摄像机(≥1000fps)用于捕捉穿刺瞬间的物理形变过程。
标准检测流程包含五个阶段:预处理(电池荷电状态调整至100% SOC)、环境调试(25±2℃恒温箱静置24小时)、穿刺定位(垂直于极板方向中心点)、动态监测(同步采集16项参数)、失效判定。穿刺深度需完全穿透被测单元,停留时间不少于60秒。部分标准要求进行多位置循环穿刺,以验证模块整体防护性能。
主流检测标准包括:1)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针刺速度10mm/s,监测1小时内是否起火爆炸;2) UL 1642要求钢针直径3mm,穿刺后观察7天;3) IEC 62133-2:2017新增模块级针刺测试规范;4) UN38.3第38.3.8条款对运输安全测试提出穿刺后电压监控要求。2023年新发布的GB 38031-2020更是将针刺测试列为动力电池强制性检测项目。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