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沉降检测: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
基础沉降是指建筑物在荷载作用下,其地基土体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基础或建筑物整体产生垂直向下的位移现象。过大的或不均匀的沉降是建筑物产生开裂、倾斜甚至倒塌等严重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基础沉降检测是工程建设、特别是重要建筑物、大型工业设施、桥梁、大坝、高耸构筑物及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贯穿于施工期、竣工验收期以及后期运营维护期,通过对沉降量、沉降速率和沉降差异的精准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掌握地基基础的稳定状态,预警潜在风险,为采取必要的工程处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基础沉降检测项目
基础沉降检测的核心目标是获取基础关键点的垂直位移信息,主要项目包括:
- 绝对沉降量:监测点相对于稳定基准点的累计下沉量。
- 沉降速率:单位时间内的沉降变化量,用以判断沉降是否趋于稳定或仍在快速发展。
- 差异沉降:建筑物不同部位(如相邻柱基、建筑物的角点、长墙的两端等)之间的沉降差值。这是评估建筑物是否发生倾斜、扭曲或开裂风险的关键指标。
- 倾斜(由沉降间接反映):基础不同点的差异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整体或局部发生倾斜,倾斜量是沉降监测的重要衍生参数。
- 沉降时程曲线:绘制沉降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直观反映沉降发展的全过程和趋势。
基础沉降检测仪器
根据监测精度、自动化程度、适用环境和项目要求,常用的基础沉降检测仪器主要有:
- 精密水准仪与铟瓦水准尺:
- 这是最经典、精度最高的人工测量方法配置。
- 水准仪(如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精度可达±0.3mm/km甚至更高。
- 铟瓦尺具有极低的热膨胀系数,保证高精度读数。
- 适用于建立高精度基准网和对关键点进行周期性人工监测。
- 静力水准仪(连通管):
- 基于连通器原理,通过测量连通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来确定各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相对沉降。
- 可布设成多点自动化监测系统。
- 精度高(可达0.1mm)、稳定性好、受环境干扰小(如温度、气压),特别适用于大型建筑物内部、地下工程(如地铁)、大坝、核电站等需要长期稳定监测的场所。
- 全站仪(含棱镜/反射片):
- 通过测量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来反算沉降量。通常需要建立稳定的基准点。
- 优点是可同时进行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测量范围大。
- 精度(垂直方向)通常低于精密水准(受大气折光、测距精度等影响),但自动化程度高,可进行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监测。
- 适用于大面积区域监测(如大型厂区、边坡)或需要兼顾多种位移监测的项目。
- 沉降传感器(如磁致伸缩式、电容式、振弦式):
- 传感器直接埋设在基础或地基特定深度处,感知土体压缩变形。
- 可测量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层沉降。
- 通常需要配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自动化读数。
- 适用于需要了解土层内部压缩情况的科研或重要工程。
-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如GPS/北斗):
- 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解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包括高程)。
- 优点是完全自动化、全天候、无需通视、可覆盖大范围。
- 缺点是垂直方向精度相对较低(通常在毫米级,高精度模式可达亚厘米级),且受多路径效应、卫星信号遮挡等影响。
- 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如大坝、桥梁、超高层建筑顶部)、开阔地带的区域性沉降监测。
- 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
- 通过对建筑物或地表的整体扫描/拍照,构建三维模型,通过模型比对获取表面变形信息(包括沉降)。
- 优点是能获取海量点云数据,反映整体变形趋势。
- 缺点是精度相对较低(厘米级),数据处理复杂。
- 多用于宏观变形评估、古建筑监测或灾害调查。
基础沉降检测方法
根据监测目的和周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 几何水准测量法:
- 使用精密水准仪和铟瓦尺,按照严格的等级水准测量规范(闭合/附合水准路线)进行。
- 核心步骤:建立稳固基准点 -> 按固定路线周期测量各监测点高程 ->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各点高程变化。
- 精度高、结果可靠,是其他方法校准和验证的基础。
- 液体静力水准法:
- 布设连通管网络,安装液位传感器或人工读取各测点液面高度。
- 适用于自动化、高精度、长期稳定的相对沉降监测。
- 三角高程测量法(全站仪法):
- 利用全站仪测量测点与仪器之间的垂直角和斜距,结合仪器高和棱镜高计算点的高程。
- 需考虑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改正。
- 常与基准点比较法结合使用。
- 自动化监测系统:
- 综合应用静力水准仪、全站仪、GNSS、传感器等,通过数据采集单元(DTU)、通信网络(有线/无线)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平台。
- 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处理、分析、预警,大幅提高监测效率和时效性。
- 适用于要求实时监控的重要工程或风险区域。
- 分层沉降监测法:
- 在钻孔中埋设沉降磁环和导管,使用电磁沉降仪定期测量磁环位置变化,从而获得不同深度土层的压缩量。
- 用于分析地基沉降的主要压缩土层。
基础沉降检测标准
基础沉降检测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有效依据。主要标准包括: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了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允许值(包括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是沉降是否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判定标准。
-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沉降检测的核心标准。详细规定了:
-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及对应的精度要求(如特级高程控制网测量中误差≤±0.3mm)。
-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路线长度、测站数、视线长度、读数方式等)。
-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和要求(稳定性、数量、位置)。
- 监测周期(频率)的确定(施工关键阶段加密,竣工后稳定期延长)。
- 数据处理、分析、成果整理和报告编写的要求。
-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包含基础测量工作的通用技术要求,可作为补充。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针对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包括邻近建筑物基础)影响的监测标准。
- 《城市
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有效期至:2030年4月15日
CNAS认可
实验室认可证书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有效期至:2030年12月1日
ISO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