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试剂(盒)检测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5 20:14:01 更新时间:2025-04-24 20:14:01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1对1客服专属服务,免费制定检测方案,15分钟极速响应
发布时间:2025-04-25 20:14:01 更新时间:2025-04-24 20:14:01
点击:0
作者: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检测中心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是临床凝血功能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主要用于监测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状态。通过使用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试剂(盒),可快速评估患者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水平,并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功能进行判断。该检测在抗凝治疗监测(如华法林用药)、肝脏疾病诊断、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自动化凝血分析技术的普及,PT检测的精准度和效率显著提升,已成为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主要包含以下关键参数:
1. PT秒数:直接反映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2. 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用于标准化抗凝治疗效果评估
3. 活动度(PT%):通过健康人混合血浆制作的校准曲线计算得出
4.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患者PT与正常对照PT的比值
现代PT检测主要依托以下设备完成:
1.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光学法(透射比浊法)或磁珠法原理,如Sysmex CS系列、Stago STA-R Evolution
2. 半自动凝血分析仪:需人工加样,适用于小型实验室
3. 床旁检测(POCT)设备:便携式凝血分析仪,如CoaguChek系列
4. 化学发光分析仪:部分新型设备可整合凝血功能检测模块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PT检测主要采用凝固法:
1. 手工法(试管法):参考方法,现多用于校准验证
2. 光学检测法:通过吸光度变化判断纤维蛋白形成
3. 机械检测法:利用磁珠运动变化监测凝固终点
4. 电流法:通过电极检测纤维蛋白形成引起的电流变化
PT检测需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1. 国际标准:
- WHO规定的国际敏感指数(ISI)≤1.2
- CLSI H47-A2文件《凝血试验的性能验证》
2. 国内标准:
- YY/T 1159-2019《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试剂(盒)》行业标准
- GB/T 26124-2011《临床凝血试验试剂盒技术条件》
3. 质控要求:
- 每日运行两个水平质控品(正常/异常值)
- 参加室间质评计划(如卫生部临检中心PT调查)
规范的检测操作应包含:
1. 样本采集:使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蓝帽管),抗凝比例1:9
2. 试剂复溶: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控制复溶温度和时间
3. 仪器校准:使用标准血浆进行定标,验证ISI值
4. 检测环境:保持37±1℃恒温系统,避免震动干扰
5. 结果判读:检测异常时应进行重复试验和涂片验证
注:正常参考区间通常为11-14秒(仪器法),但需建立实验室自有参考范围。INR目标值根据临床需求设定,口服抗凝治疗一般维持在2.0-3.0。
证书编号:241520345370
证书编号:CNAS L22006
证书编号:ISO9001-2024001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光析科学技术研究所京ICP备15067471号-33免责声明